情境教学,让初中历史、地理课堂注入持久活力
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 陈发旺
内容提要: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要求创设出最佳的情境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学生学习历史、地理兴趣与能力问题和历史、地理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困惑下,为寻求具有持续性、有效性的解决途径而进行的思考。思考怎样提高初中历史、地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史地兴趣与学习能力。反思当前初中历史、地理情境教学现状,需依据初中生的特征,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历史、地理课堂教学之目的。
情境教学,让初中历史、地理课堂注入持久活力
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 陈发旺
【内容提要】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要求创设出最佳的情境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学生学习历史、地理兴趣与能力问题和历史、地理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困惑下,为寻求具有持续性、有效性的解决途径而进行的思考。思考怎样提高初中历史、地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史地兴趣与学习能力。反思当前初中历史、地理情境教学现状,需依据初中生的特征,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历史、地理课堂教学之目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课堂教学;反思;
持久活力
曾有人说过:“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比赛。”这其实正反映出一个已经被历史证实的可怕事实——人类的灾难大多数来自人祸。而这些人祸主要来自人类自身教育所导致的价值观选择的失当。此言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在给人类带来文明和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不幸,甚至灾难。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其教育承担的使命就在于:养成人的人文觉悟,提高人的人格品位;培养人的正确的(历史、自然与社会)认识;保障人的学力,发展人的智慧。要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历史、地理教育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浩渺的自然与社会中,在曾经鲜活的历史与现实中,探寻人类文明的足音,吸纳人类文明的养分。其间,既需要科学的学习历史、地理方法,又需要高度的人文情怀,二者的深度融合,即是当今课程发展趋势所提倡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向拓展与互补。
初中新课程改革后,历史、地理教师在激动、兴奋于新课程理念中充满人文情怀和使命意识的教育观念之际,很快便被出现的系列问题所困扰——由于长期以教材为依托、考试为准绳的教学方式,导致自身的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学生学习初中历史、地理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参与不主动、学习思维不活跃和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等不能体现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问题;即使采用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呈现出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情境教学这种手段,但老师对情境教学的可操作性、实效性缺乏成熟的认识与持续的实践,造成教学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
笔者认为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的初中历史、地理教师,需着力将历史、地理学科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高度结合起来,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地理素材中最大效用地发挥其人文价值的创造能力,“创设在学生课堂之中的情境教学”来大面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历史、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情境教学中,按照“情境教学”课堂的可操作程序(如下图),上真实的课,上认真的课,科学而现实地设计教学情境,是历史、地理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动力。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进行有效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创设课堂情境时都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每节课我们都要根据历史、地理课程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情境教学计划。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确定每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引导和督促学生做好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
其次,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需“坚持原则”,强调“方法”,追求“真实而有效”。
(1)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五个原则使情境创设做到科学、适度。①有一定难度,但应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②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少数人设置。③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楚,不因含糊不清,而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④注重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恰当,寻求学生思维最佳突破口。⑤少而精,做到了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2)在教学实践中,可利用五种常用的基本方法使情境的创设做到优化。
①创设新异情境。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科典故,趣闻轶事等,对学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如在讲授日界线之前,先讲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欧人向北美洲大批移民,他们逐步向西扩散。一直到达太平洋沿岸。18世纪末,俄国人也从白令海峡经阿拉斯加来到这里,他们和西欧移民一见面就出现了矛盾:俄国人认为这一天是星期一,英国人却坚持是星期日。学生听完故事后,立即议论起来,接着胡老师提问:其实他们都没有记错日期,那么是怎么回事呢?可见,通过这个故事,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了课堂的学习上来,并积极思考、探索。
②创设问题情境。“思起于疑,疑能引思,思则生趣”,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意识地设疑激思,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既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性,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如在讲授历史七年级人教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确定此课的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即知识上的重点——秦的暴政表现,认识上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后,利用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案例片段:穿越时空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生活在秦朝的一位农民,你对当时的政府(或最高统治者)满意吗?为什么?(学生几乎都在摇头说“不满意”,而且在跃跃欲试说明理由。)
生1:“秦始皇太残暴了,赋税太重,吃不饱。” 师追问:“赋税重到什么程度?”
生2:“上交三分之二。”(这时有位学生在下面说“不像我们今天的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师以赞赏的目光看着这位同学并在全班表扬了他)
生3:“还有徭役太多了,秦始皇把家里男子劳动力都抽走了,就剩老人和小孩,田地无人耕种,不仅收不到粮食,家里要是发生了什么大事都没有依靠。”
师:“说得非常在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徭役的繁重。除了对政府(或秦始皇)重税、重役不满意外,你们还有什么不满的吗?”(学生抢着举手)
生4:“还有秦始皇刑法太残酷,我们生怕一不小心就受酷刑,搞不好就连累全家和邻居,太压抑了。”
师:“嗯,有说服力。我们把所有这些不满都发泄在秦始皇一人身上吗?”
生(几乎异口同声):“不是。还有秦二世,更残暴。”
师:“生活在当时农民的你就这样甘心吗?你决定怎么办?”
生5:“我不甘心,我要反抗”……
分组讨论(2分钟)——如果陈胜、吴广被征伐前去渔阳戍边途中,没有遇雨误期,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生6(小组1代表):“我组讨论的结果是:不会起义。因为不下雨,他们就不会误期而遭到砍头,所以也就想不到起义。”(师不发表意见,作点头思考状。)
生7(小组2代表):“我们认为:会起义。因为秦朝的暴政把农民压迫得太久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即使没遇雨,迟早会起义的。”
生8(小组3代表):“我组观点也是:会起义。因为秦的暴政不得民心,老师曾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就算没有大雨误期这事,这样的暴政政府,农民肯定要起义推翻它。”
生9(小组4代表):“我们也认为:会起义。因为秦始皇和秦二世太残暴了,必然激起群愤。即使不下雨,起义是迟早的事。”
师:“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判断历史事件(起义)发生的原因,首先要看其发生的必然性(是秦的暴政还是大雨误期?),这是起义的根本原因;其次看发生的偶然性(是秦的暴政还是大雨误期?),这是起义的直接原因。没有这个偶然性,起义迟早还会爆发的,它是由必然性决定的。由此同学们总结一下秦末农民起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学生纷纷举手示意)
生10:“起义的必然性即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起义的偶然性即直接原因是大雨误期。”
上述案例中对教学重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巧设,不仅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探究、讨论、理解等活动中,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才能,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这就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的高效作了准备。
③创设惊诧情境。如在讲述大陆漂移学说之前,先介绍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有丰富的煤矿,然后问:“煤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植物(主要是森林)埋在地下,经长时间的变化形成。”然后老师又问:“南极洲冰天雪地,气候严寒,树林在这里能不能生长呢?”学生回答:“不能。”王老师马上问:“为什么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矿呢?”这时学生非常疑惑、惊诧,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南极洲很久很久以前非常温暖,森林茂密。”可见,创设与认知不协调的情境,以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④创设发现情境。对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要适当地引伸,努力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发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发现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地区范围地舆”时,创设如此情境:“此刻国家鼓动勉励个人或者企业到西部去投资创业,假设我们班集资在新疆乌鲁木齐创办一个制糖厂,但是技术人才紧张缺乏,燃眉之急是培养专业人才,请大家出谋献策,畅所欲言,他们到哪里接管制糖技术的培训?”同学之间彼此交流讨论并作讲话——有主意到广州、深圳的,也有主意到东北吉林的。从他们的争论中,看出他们对新常识的期待,到此瓜熟蒂坠地进入本次讲授内容中来。
⑤创设迁移情境。如讲授人教版九年级“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时,首先让学生比较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再进一步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异同点,最后加问“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于老师积极创设恰当的迁移情境,利用迁移规律,对同一史实进行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思维,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自觉地利用已掌握的旧知识去同化吸收新知识,其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扩充,从而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3)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三个方面可使情境的创设做到真实而有效。
①关注贴近学生生活。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紧密联系,创设自然、真实、生动的贴近学生和教学情境,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讲授地理七年级人教版《澳大利亚》一课中,认识到与学生生活最近的是养羊业,但大多数学生从小只生活在城区,养羊业距他们的生活也是很遥远的,也许在他们看来养羊业与他们根本就是毫无关系的。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养羊业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养羊业的重要性。于是,请同学观看一幅“少年与羊”的图片,随后提问:“羊与人有什么关系?”随着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体会到羊和我们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羊的作用很大,所以人类要发展养羊业。随即设问:“人类要发展养羊业,就要为羊提供更好的生活场所,怎样找到更适合羊生长的自然环境?”接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去“羊的王国”里寻找答案,“羊的王国”是哪里呢?让学生观看澳大利亚羊群、牧羊场图片和澳大利亚地图。学生看到羊群遍地的澳大利亚,具有了要寻找更适合羊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意识,新课自然引入。
②聚焦社会热点。热点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即在于其新颖性。新颖的事物总是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在情境教学中穿插一些国际社会热点话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又能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讲授“明长城“时,可进行这样的情境教学:“2007年‘世界新七大奇迹’的评选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我们中国。因为在‘世界新七大奇迹’中,中国的万里长城位居第一。”(学生听后兴奋不已,教师乘机追问)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秦长城还是明长城?为什么?在图上指出其起止点?长城位居‘世界新七大奇迹’首位,令我们自豪,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好好地保护长城呢?”可见,利用热点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来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更加吸引学生,从而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此时,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格外强烈。可以说,通过热点巧设情境来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③追求简单有效。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而是源于学生的需求,知识的构建,学生的发展。对此应力求让学生学简单、有趣、鲜活的历史、地理,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史地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万象气千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导入情境:给学生播放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片段(2分钟),提醒学生注意片段中的宋代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和女子服装的颜色。(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快答出:交通工具都是马,女子服装的颜色都很鲜艳)。然后再提问:有关描写宋代的电视剧里面,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大都骑马,女子服装大都鲜艳多姿,历史上宋代人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吗?创设上述教学情境(3分钟左右)的核心是利用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将学生引导到探索、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发现历史上宋代缺马,不可能大都骑马,女子服装只有黑白两色,不可能鲜艳多姿,于是更加领悟了“历史”与“影视文艺作品”的联系与区别:历史是客观真实的,不容篡改,而文艺作品虽取材于历史,但可以进行虚构。
最后,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反馈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对不同教学情境运用于课堂教学探讨,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再通过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而反馈情境教学对教学的有效性程度。这样,不仅认识到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原因,掌握教学情境的类型和创设的基本原则、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克服当前情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如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够明确,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价值取向缺乏,情境过于花哨,学生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等)。
笔者认为:情境教学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上的一种方法,创设情境归根到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进而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巧设情境,优化历史、地理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历史、地理教育工作者在以后情境教学的探索中不断去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状态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创造出更多的得到提炼和升华的情境教学新经验!
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境教学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地理课堂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