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课前预习,自主发现:
1.本文作者及体裁: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2.给下列字注音、组词。
砾(
)_________
窖(
)_________
拂(
)_________
截(
)_________
烁(
)_________
窑(
)_________
沸(
)_________
载(
)_________
3.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
地点:
________人物:
_
事件:
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疑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交流,展示自我
1.展示预习题1—4题。
2.阅读全文,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 )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 - )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 - )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 - )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 - )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 - )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 - )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3.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总结概括老妇人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反馈测试,深化学得:
揣摩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战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