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练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自主发现
第一部分:通过预习应该掌握的知识及检测
1.
鲁迅先生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红 芦huì(
) 不xùn(
) nì(
)名信
诘责(
)
畸形(
) 深恶痛疾(
) 发人深省(
)
3.解释下列词语,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1)深恶痛疾:
(2)油光可鉴:
(3)竭力:
(4)凄然:
第二部分: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的问题或疑难
二、课堂交流,展示自我
第一部分:所有学生都必须展示的内容
第二部分:个性思考或展示的内容
第三部分:教师集中讲授的内容:
1.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2.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A.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B.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C.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3.找出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4.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分层次
(2)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3)默读11—23段,拟小标题.
5.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合作讨论
: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2)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三、反馈测试,深化学得
1.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2.阅读理解:
(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①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己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②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③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用简要的文字概括以上三段内容(不得超过15个字)
(2)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2分)
A
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弱国留学生的辛酸痛苦。
B
鲁迅感到弱国国民的成绩不会超过六十分。
C
这是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
D
写出了鲁迅对中国人弱点的深刻反省。
(3)文中的三个“他们”分别是指
①
②
③
。
(4)“何尝”的表达作用是
(5)“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偏”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6)“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
声音难听 B
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C
破坏了课堂纪律 D
破坏了作者看电影的情绪
(7)“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叹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8)“那时那地”中的“那时”是指
时候;
“那地”是指
地方。
(9)“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是指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
的精神。
(二)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做凯迪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试。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一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极。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一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迪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传凯迪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视能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他不可能知道的许多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一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这样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下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汽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生物,而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这种怀疑精神带进了所有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迪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解决方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作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造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样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察觉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情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16、“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句中的“什么”指的是:
17、“班里的每一个人都没及格”的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分别是:
表面原因:
实质原因:
18、历史老师上课时,有人说“凯迪旺普斯”这句话的含义是:
19、文章开头,“我”对怀特森先生满是“怨恨”,后面却又写到对他“敬佩”,①这种手法叫什么?②本文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 ①
②
20、下列各项中与怀特森先生的教育指导思想一致的项有:(多项)(
)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绝对信从教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D、知识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E、如果老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老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F、让学生绝对信从老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四、学习小结
学生对课文的独立理解还不够透彻,主要是对历史和背景的不了解,人物的刻划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
1、
本文所写的是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年代较为久远,今天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应把有关本文的一些资料和情况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
2、
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以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再分析理解洋溢全篇的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内在的线索。
3、文中的有些词语,例如“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在句子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是难点,需要讲清楚。
1、绯
荟 逊
匿jié
jī wù
xǐng 2、(1)厌恶痛恨到了极点,也作“深恶痛绝”。疾,痛恨。
(2)光亮得可以当镜子照。鉴,照。
(3)尽力。竭,用尽。 (4)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
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
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
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
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
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
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1)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
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解剖实习
(4)了解女人裹脚
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
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
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
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
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7、看电影事件使“我”弃医从文。
8、C
9、日本的“爱国青年”、观看电影的日本“爱国青年”、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10、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民众的精神麻木的痛心疾首。
11、不能去掉,因为它一方面写出了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处境,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昧的批评态度。12、B
13、对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作者感到万分痛苦又无可奈何。
14、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在日本仙台这个地方。
15、医学救国、弃医从文
16、敢于怀疑的胆识,敢于发问的勇气。17、①错误的答案不能得分。②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的精神。18、怀疑历史老师所讲内容有错误。19、①欲扬先抑。②通过欲扬先抑,更强调了对怀特森先生的敬佩,并使文章富有新意。20、A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