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练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自主发现
1.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
3.“伯乐相马”的传说:
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一种专门掌管天马的星座,叫“伯乐”。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孙阳的人,他因为善于相马,能一眼识别千里马,所以人们就称他为“伯乐”。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祗(
) 骈(
) 一石(
) 食(
)马者
其真无马邪( )
4.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二、课堂交流,展示自我
第一部分:所有学生都必须展示的内容
第二部分:教师集中讲授、学生个性思考或展示的内容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二)感知课文内容
1.
翻译课文
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 鞭子 代词 代词
sì 动词 通饲
“喂”
策
其 之
助词
食
作动词
鞭打 语气词 动词
shí 名词 食物
2.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3.
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反馈测试,深化学得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2.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祗辱有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不以千里称也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
才美不外见
(6)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或尽粟一石
(8)策之不以其道
(9)食之不能尽其材
(10)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
执策而临之
(12) 其真不知马也
四、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