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岳阳楼记》学案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岳阳楼记》学案
  

课型:精读   课时:2课时  设计人:石等华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思路,理解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领会文中骈散结合的句法,理解警句的作用。

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练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自主发现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范仲淹(989─1052),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15日写成的。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谪守(    )      嗟夫(    )    霪雨(    )  霏霏(     )    樯倾楫催(    )(    )     

薄暮冥冥(    )(    )          岸芷汀兰(    )(    )       浩浩汤汤(    )    

朝晖夕阴(    )                宠辱偕忘(    )   

3.试着自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二、课堂交流,展示自我

第一部分:所有学生都必须展示的内容

第二部分:教师集中讲授、学生个性思考或展示的内容

(一)整体感知: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1)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

2)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面山而居:

3)通: 政通人和:                        初极狭,才通人: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北通巫峡:

          中通外直:

4)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闻达于诸侯:

5)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二)学习课文:

1.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2.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4.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5.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6.3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7.4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8.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10.“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11.“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1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三、反馈测试,深化学得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喜—________  民—________进—________  忧—________

2.文段中“进”照应________,“退”照应________

3.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

4.文段中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观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________面说,后从________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突出一个“________”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势推向高潮,从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________”,喜的句子是“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学习小结

1、文章的结构层次为: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
: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A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B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
、第3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
、第4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
、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12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