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精读
课时:2课时
设计人:石等华
学习目标:
1.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教学练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自主发现
1.作者、文体及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
) 鹄(
) 鬣(
) 茗(
) 蹇(
) 斫(
)
髻(
) 鬟(
) 曝(
) 呷(
) 砾(
) 遁(
)
3.试着自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二、课堂交流,展示自我
第一部分:所有学生都必须展示的内容
第二部分:教师集中讲授、学生个性思考或展示的内容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2.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错音。
4.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章。
①解释加粗的实词:
冻风时作 (起)
土膏微润 (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在这时、水波的颜色、初)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打开、指镜匣)
娟然如拭 (……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使沙飞、使砾走)
②判断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
A.冻风时作(经常)
B.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A.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B.娟然如拭(……的样子)
A.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始、初)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A.冰皮始解(开始)
B.髻鬟之始掠(刚)
A.欲出不得(能够)
B.悠然自得(得意)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承接)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A.一室之内(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B.脱笼之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C.倩女之靧面(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翻译下列句子:
游人虽未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5.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
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二)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松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反馈测试,深化学得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土膏微润
③娟然如拭
④泉而茗者
⑤红装而蹇者
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回答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四、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