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第三次科技革命(学案)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第三次科技革命(学案)

    链接:一线教师教学资源库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法指导】阅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课堂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感悟新知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                              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被称为             

2.             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标志。

3.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               、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       尤为引人注目。

二、师生互动,交流合作

1.现在中学生上网的情况十分普遍。下面是对这种现象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上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观点二:上网易受网上游戏和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答:

2.克隆技术的产生有何重要意义?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

答:

3.阅读材料,结合课本104页内容,分析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材料一: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原子能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5年,晶体管为4年。

材料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众多新技术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促进。例如生物工程技术可运用到医学,电子计算机可用于工农业、科研、教育、国防建设等。

材料三:20世纪初,科技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10%,70年代增长到60%,90年代已达80%以上。

答:

 

4.阅读材料,结合课本105页内容,分析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29-1947年为31%1948-1973年为33%1974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40%

材料二:现代科技发展还使生产力内在结构发生变化 ,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初级技术型转变为高技术型;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

材料三: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西欧制订了“尤利卡”计划, 美国则有“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此外还有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和我国的“863计划”、“973计划”等。世界经济多走向多极化。

答:

 

三、能力升级,拓展延伸

整合三次科技革命的表格

 

 

主要标志

起源国家

进入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

 

        广泛应用

 

     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广泛应用

 

 

     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

 

       、计算机、航天技术、     

 

 

     时代

四、当堂检测,复习巩固

1.以下是某同学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图片展,其中不能入选的是(                       

     

 

 

      A        B      C      D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的广泛使用

A.电子计算机      B.生物工程      C.航天技术     D.原子能

3.“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今天,我们可以①乘坐火车外出旅游②通过电脑上网查阅资料③用电话与同学联系④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其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发明的有(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五、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备案序号: 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