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
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实施方案
(2012年12月12日)
小班化教育是指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在小班额教育教学中,优化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优质教育。小班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核心是提高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它是实现教育均衡与公平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特制定我校实施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公平性原则,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提高学生均衡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程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普惠性原则。面向实验年级全体学生,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
(二)充分性原则。提高教学活动的频率和效率,增加师生、生生交往的空间密度和时间宽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
(三)主体性原则。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
(四)因校制宜和个性化原则。一切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为每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
三、总体目标
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通过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创设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步伐,促进学校争创马鞍山市一流初中目标的实现。
四、主要任务
(一)遵循主体参与、协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适应小班化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管理体系。
(二)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探索适应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评估办法。
(三)结合新课程改革逐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小班化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总结具体操作方法与经验,为在全校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借鉴。
(四)建设一支适应小班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五、实验对象
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在2012年9月入学的七年级中实施。面向全体学生,涵盖所有学科。
六、实验要求
(一)小班化教育资源配置
⒈教师配备
每个班级按市教育局规定配备教师,按课程计划确定教师工作量。各班级实行班主任负责制。
⒉教室配备
年级以六班七室的方式来配备教室。除正式上课用的教室外,另一间教室为年级活动教室。
班级教室内的课桌椅,可根据教学需要组合成各种类型;条件成熟时,教室内增设开橱柜,用于陈列报刊图书教学用具、学生作品展示、学习园地等。
(二)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
小班化教育并不等于小班教育,小班只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育活动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学生活动空间增加,师生交往互动增多等等。小班化教育实验不仅要把这些变为现实,而且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探索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其中,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将是一重要突破口。
⒈开展合作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师角色定位:指导者、组织者、倾听者、参与者、支持者。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自我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方式也在变化中。
(1)做好前置诊断
弄清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的现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编排合作小组,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形成合作团队。
(2)建立合作学习
根据前置诊断材料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再考虑到性别、兴趣、现有水平,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因素合理搭配、编组,每组人数以4—6名为宜。组员要进行训练,做到既相互合作,又不过分依赖别人。组长定期或不定期轮换,轮换方法可多种多样。教师应经常参与各小组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3)改革教学结构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是从教师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组织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被动接受,思维受到限制。而在小班化教育中应该是开放的、拓展的、体现学生自主发展和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结构。
(4)改革教学内容
广泛开展以综合实践课为内容的校本教研,在全面实施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在初一年级增设创新教育课,一般不少于20课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⒉以建设温馨的班级文化为起点,营造学生发展的良好氛围
硬件方面——作业展览角、图书阅览柜、电化教学设备角、活动角。
软件方面——丰富的班级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上,尊重教师风格和学生个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小班化教育,十分强调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倡导教师走近学生,科任老师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指导学习方法;班主任主动加强家校联系,每学期对全班学生至少家访一次以上,共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三)“小班化”教学基本要求
⒈教学方法
(1)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以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
(3)学习设计多元有效,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掘学生潜能。
(4)课程设计科学合理,凸现可选择性。
⒉教学过程
课前:
(1)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树立牢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
(2)备课要求:落实“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分析学情)、备教学活动组织、备补充的教材与学材(教学媒体)。
(3)分组准备: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由分组。
课中:
(1)以分组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2)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小组讨论时间。
(3)教师必须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增加个别辅导时间。
(4)充分尊重学生,及时采用鼓励、扶持、点拨、引导等激励性评价方式。
课后:
(1)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得失。
(2)做好个别化教育实例的记录和分析。
(3)对学习困难学生要实行作业面批、个别辅导。
(4)每月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教学案例或反思。
(5)落实分层教学,有针对性的开展培优补缺。
七、实验步骤
㈠启动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成立班子,组建队伍,制定方案
⑴为有利于实验工作的正常进行,成立小班化教育实验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和协调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
组
长:王友明 韩
笙
副组长:王武权
唐生亮
成
员:王 斌
冯永康 刘宏雷
王建军 戴鲁锋
⑵成立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小组,成员由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科教研组长、实验班级班主任和实验年级备课组长组成,在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研究,制订系统的操作流程和相关制度并负责具体落实执行。
2、组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小班化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培训。
分批组织实验教师集中、实地学习马鞍山市九中和江苏、上海等地有关小班化教育的宝贵经验。
3、筹集经费、科学规划、添置设备
加大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经费投入,为开展小班化教育做好硬件建设。为实验教师配备相应的电脑等必备工具,对班级进行符合小班化教育的人文化、个性化、活动化的环境装饰和设备添置。
㈡实验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8月)
⒈实验研究、及时总结、完善方案
(1)在七年级全面启动,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
(2)在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过程中组织短期教师专题培训。
(3)全年级阶段性考试前后,召开学生、教师、家长座谈会,进行阶段性小结,改进实验方案。
⒉建立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例会制度
(1)每周反馈一次学科教学反思,协调实验内容、步骤、方法,小结小班化教育工作,布置下周工作要点,学习相关理论、交流信息等。
(2)每半学期,及时做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中期小结,并适当推广有效经验。
⒊建立小班化教育实验家校联系网
通过校园网、家校互动等平台,定期向家长、社会展示小班化教育实验成果。
⒋设立小班化教育实验信息档案库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在一学期中参与各类活动取得的成果,设立学生学习业评价跟踪表,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学法指导等资料的梳理积累。
(2)建立教师教学档案袋。汇总教师一学期教学成果展示,有效教学设计、课件、个人或指导学生获奖情况、公开教学实录、个别化教育资料、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阶段小结、课题研究成果、学期工作总结等资料。
㈢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4年8月)
1、搜集实验阶段的有关材料。
2、邀请领导、专家、兄弟学校参加我校小班化教育现场研讨及成果展示活动。
3、总结小班化教育实验成果,并为后续小班化教育的推广做好准备工作。
㈣推广阶段(2014年8月—2015年8月)
到2015年,学校所有班级均实施小班化教育。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领域——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改革、师资培训等方面研究工作,切实实现学校创新教育特色和彰显学生个性特长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