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课堂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基于课例的实践分析
2012年11月,我校开始实施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一年来,经过大家的探索和实践,基本明晰了工作思路、教育理念,明确了我校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基本流程、基本要素、基本要求。2013年下半年,市初中教学视导组、雨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先后深入我校课堂,督查指导小班化教育实验。12月份,我们又组织了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据统计共有50节课(次)得到展示,通过听课、磨课、评课、讨论、反馈等各个环节,我们初步对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进行梳理,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将来更好地实施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
问题一:实施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最大的障碍还是教育理念的陈旧。一年来,一些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从中也有所收获;而一些人仍然在等待、观望,抱着老套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老牛拉破车,一步步缓慢前行;更有甚者,面对新的教育实践,无所适从,甚至牢骚、埋怨、指责。学校组织听课、展评课,个别老师不参与不配合不支持,仿佛与自己无关,有的大学科备课组竟然没有一名老师报名参加展评课。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更好的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教育的新发展。程红兵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封闭和保守是教改的最大障碍。观念陈旧,不愿学习,不思进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老师为主,以老师的讲为主,教师的眼里看不到学生,要不就是老师喋喋不休唱主角唱独角戏,要不就是一张卷子发下去,学生做完老师讲评完事。至于讲的好不好,学生听没听,卷子做的怎么样,效果又如何,全不在话下,学生考得不好,反正我都讲到了讲过了。老师常有这样的口头禅:这些学生,这些题目、知识点,上课都讲过,有的还不止进过一遍,还是不会做。问题是看到了,但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面,没有去问一问为什么,能怪学生吗?或者只怪学生公平吗?一堂英语听说训练课(课例1),无疑要让学生去听去说,多听多说,可是一堂课上着上着,就上成了老师精讲课,围绕着知识点展开,又变成了老师一言堂;一堂英语阅读课(课例2),无疑要让学生去阅读,理解疏通,提炼要点,可是上着上着又上成了老师精讲课,又是语法又是词组的。一堂数学课,新课知识点多,重难点难以把握,老师可以多讲讲,如果是一堂习题课(课例3),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给时间让学生充分操练,能说是一堂好课吗?我们的老师很勤奋很刻苦,总觉得哪一点没讲到不放心。实际上你讲的多与少真的没关系,做学生的哪一个没有过上课打瞌睡,一节课上课睡到下课,一点都没有听,也没有影响他的知识理解,相反这一节课没有听到,倒促使他课后更主动的看书自学。老的教育模式可以描绘成: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份试题;成绩优秀老师自喜,考得不好学生挨批。改变教育观念,就是要变一本教材为多种教材(校本教材、校本课程),一支粉笔为多只粉笔,一张嘴巴为多张嘴巴,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嘴动起来、脑动起来。所以我们强调以生为本,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我们要确立新的人才观,要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所以我们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问题二: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校在实践摸索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课堂教学的四大流程、八大要素:
引领:目标引领
导学: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互动:师生互动—点拨指导—学生展示
反馈:反馈检测
从课堂实践来看,参与展评课的多数老师已经把握了基本的流程,基本环节清楚思路清晰。但总体来看文科略强于理科,如英语、语文、政治、历史学科开设的展评课,目标引领目标展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检测反馈,教师组织有序、过程自如。有两节数学课(课例4、5),参与听课的同志普遍反映,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条理清晰,环环相扣,不知不觉一节课上完了,完全可以说是一堂好课,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目标引领目标展示这个环节,例题基本都是老师讲解,如果三个例题老师讲两个,留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然后安排学生展示交流,共同完成,岂不是更好。四大流程、八大要素中,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目标展示、自主学习两个环节,少数学科没有学案,反映出准备不足,检测反馈环节往往由于时间仓促,草草收场。我们有充分的自信,认为我们整理概括的四大流程、八大要素,符合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要求,也符合我们的校情,需要我们的老师自觉参与积极实践,使我校小班化教育实验取得成效。
问题三: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课堂实践中,基本还是以老师讲为主,时间分配上老师占有多于学生占用。自主学习,包括课前预习,使用学案,学习其它教学内容,课任老师要把自主学习作为必须的一个教学环节,给予时间保障。小组合作,知识探究,辩论归纳,培养创新意识,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内容。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总体时间分配上学生活动时间应多于教师活动时间,师生互动应引导生生互动,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主体性作用,可以充分体现在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环节中。
问题四:小组合作中的操作技巧。要有一定的小组学习形式,但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我校在实践基础上,大家倾向于教室座位分布布局总体不变,小组组成的形式基本以四人一组,组与组之间有一个较明显的界线,一般以一张课桌相隔。这样在小组讨论时,前排的两人只要回过头来即可,便于操作。小组讨论的内容应该把握在有一定难度,经过讨论又能归纳出答案来,不是什么都来讨论,更不是简单的内容都讨论,那样的话就是作秀、添乱。小组的运作也是很有技巧的,要有一名小组长,记录归纳大家讨论的意见,代表小组发言或在班级交流,小组长应该轮流安排,这样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一堂语文课(课例6)中,老师提问或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有多人重复被老师点名,最多的一名同学七次回答问题。教师课堂提问也有技巧,一堂数学课(课例7)上,老师用的比较多的是指名回答问题,直接指名回答,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被点名的一般都是比较好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通常没有困难。但是如果是借班上课呢?这种方法就不太合适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问题提出、学生略作思考、举手、老师在举手的学生中选择,当然为了回答效果更理想,也可以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一堂音乐课(课例8),课任老师把握得就比较好,所有回答问题都是先由学生举手,老师再点名回答。
问题五:关注每一个学生。小班化最大的优势便是,老师更有利于关注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鉴于我校特殊校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别较大),市教育局实行多年的春招政策调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小班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核心是提高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此我们确立的核心理念是,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键词是“个性化”,侧重点是分层教学(分类教育)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教育,就是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检测等各个环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最大化的个性发展。即使是布置预习,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安排不同的预习内容。这是我们确立的核心理念,可是有的老师并没有很好地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语文课(课例9)上,老师要求做试卷并进行了讲评,可到下课时,后两排的同学居然有多人只字未写,卷子仍然是空白,整节课上老师也没有做如何提示,显然老师的关注点不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有些老师发了卷子,学生做了老师也讲评了,表面上看似乎任务完成了,问题是这份卷子哪些学生做完整了,哪些学生做对了,老师没有检查,一无所知,一锅煮贻害无穷。这是一种最懒惰的做法。还有一节课,也是语文课(课例10),整节课有两个学生坐在最后靠墙的位置,距离前排的同学有很大的距离(因为小班化人数较少,估计有两米多的距离)显然这是两位学困生,也是被老师忽视的人,殊不知这恰恰存在着变相体罚的嫌疑。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教育任重道远。
问题六:学案的准备和使用。大多数老师都准备了学案,学案的质量也较高,但也有少数老师无学案。有学案教学,这是我校小班化实验基本要素之一,学案由备课组统一安排,集体备课,主备人制定学案,备课组修订学案,授课老师复备学案,指导学生使用学案。学校将把学案的检查,作为教学常规检查之一,纳入考核奖惩。学案的使用,从准备的情况看,基本做到课前预习用、课上导学用、课后练习用、课外复习用。长期坚持备学案用学案,对老师来说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很好的复习资料。东庐中学正是导学案的开发和使用,取消了所有的教辅资料,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
问题七:教科研的自觉意识较淡薄。新一轮课改,学校又在推行小班化教育实验,这正是我们扎根课堂开展草根教研微型教研的有利时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反过来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我们提倡站在教改自觉地高度,参与小班化教育实验,赋予课堂新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王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