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的回顾与期待
一、进程概要
从2012年10月底,市教育局发文,要在全市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我校被确定为首批10所学校之一,并在11月中旬九中召开的市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启动仪式上做表态性发言。2012年12月12日,制定完成《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实施方案》并上报。2013年3月7日上午,学校在四楼会议室召开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座谈会,确定我校小班化实验的重点、核心理念和侧重点,初步确立我校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的基本框架和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我们又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各种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强力进行推动,与之相关的事件将近20起,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基本内涵
我们试验的名称是“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其主旨是突出个性化,注重分层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理念是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键词是“个性化”。
我校个性化小班教育的侧重点是:分层教学(分类教育)和自主学习。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检测等各个环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最大化的个性发展。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实现了教育由面到点的转变,关注到了班级之间的差异,关注到了班级内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进步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味到成功的快乐,体悟到成长的喜悦,促进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主学习就是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安排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彻底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自主学习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
三、理论支撑
(一)“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从金字塔塔尖到塔基依次是: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由此可见,被动学习的效率要比主动学习低得多。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和听讲是最低效的学习方式,实践操作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模拟实际经验是效率第二高的学习方法。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能。它们是:语言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每个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和智能结构,就是一个人的特异之处,就是他的特殊禀赋或者叫做天性。
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日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对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是每一个方面齐头并进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呈现发展的优势方面,并形成发展领域的不同的组合,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得到发展的同时,各领域在发展水平、速率上又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领域在学生整体的发展中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这就是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因材施教理论。
这个理论大家耳熟能详,但学术界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种观点值得重视.“关于因材施教中的‘材’,应作更为宽泛的理解.它不仅仅指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还应指‘教学内容’.即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统摄包容度及其他方面的性质,教授给相应的学生,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观点对于当下我校正在试验的小班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个性化的教育,就是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受学习这些理论的启发,我校坚持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原则,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变革,逐步形成以4—5人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各学科分层教学为课堂模式(为保证教学质量,这个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教学活动的进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而重新调整。),布置可共学生自主选择的弹性作业,以发展性评价为评价机制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班额控制在30人左右,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团队中成长。
四、初步成果
2013年12月9日—2014年1月3日,我校举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学校拨出专项资金对获奖者进行了奖励。从课堂教学实践看,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成果初现,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参赛人数较多,老教师参与热情高。此次共有17位教师报名展示小班化课堂教学。从参展教师比例看,除个别学科没有教师报名参加外,历史(2人)、英语(3人)和语文(4人)居前,上课教师的平均年龄和绝对年龄,语文组最高(50周岁以上两人)。
(二)上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参赛的绝大部分有了学案意识和用学案的具体行为,努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师生观、评价观有了可喜变化。
(三)小班化课堂教学学案基本要素流程与样式初步确定。我们将确定的流程与样式以案例的形式发到各个教研组,供教师学习、借鉴、参考,鼓励教师大胆试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成果归教师,责任领导担。
我们确立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基本要素流程包括六个主要环节:即学习目标、学法指津、自主学习与班级交流(以组内展示、班级交流等形式检查了解自学效果)合作探究(组内互动,教师点拨,班级交流,归纳总结)、课堂检测(分基础达标、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三个层次)、学习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此外我们对学案的格式和字体都有具体的规定。
(四)制定了小班化课堂教学评价表。评价表从“教”与
“学”两个大的方面共12个维度进行总体评价。
此外,教师们在常态课、集体备课、教案、作业布置等方面教试验以前,都有不少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变化,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五、存在问题
按理说,时至今日,小班化教育应该是我校教育最少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可事与愿违,部分教师还在持观望怀疑的态度,小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五难”:
(一)真正转变观念难。十二中原是企业学校,凭着一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学校精神,在历史上有过辉煌,一些教师陶醉于过去的荣耀,不愿改变现有的教学现状,不愿接纳新生事物,固步自封。也不愿意放下身段,向现成的小班化模式学习借鉴;
(二)相关的配套措施政策没有跟上难。小班化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上,学校各方面工作要全方位围绕小班化。而现在无论是在学校环境、班级管理、校园文化等氛围的营造上几乎没有体现,形式上的小组合作甚至是倒退了。相应配套的软硬件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至今还在为是否购置笔记本电脑争论,一些相关的激励政策、奖惩措施、绩效考核等都没有体现,学校允诺的又不能兑现。这些都很难提高教师自觉进行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校跟踪督查措施到位难。尽管学校也多次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布置,但跟踪督查措施不到位,造成改与不改一个样,改多改少一个样。老师们互相观望,尤其是在集体备课环节上还流于形式。
(四)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实施小班化教育改革难。学校各部门就小班化教育的沟通协调极其缺乏,似乎小班化教育只是教学部门的事,相关的会议不少中层都很少参与,他们中间也有不同的声音,学校也没有就实施小班化教育召开专门的行政会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领导、各级骨干教师、各级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没有发挥,校内的示范课极少。
(五)教师提高相关的理论素养难。不少领导、教师只埋头具体的事务,没有站在课改自觉的高度,对实施小班化教育理解不深、不透,没有真正认识到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没有认识到我校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也没有实现。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分数至上)也成为实验的桎梏,教师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胆量进行改革。
六、展望期待
一是注重宣传,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等各种媒体,开辟专刊,引导教师站在教改自觉地高度,积极参与小班化教育实验,赋予课堂新的活力,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是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注重发挥教科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功能,突破单打独斗、单兵作战、闭门造车、墨守成规的窠臼,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尤其是要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三是积极反思,注重整改。要加强常态课的研究,要对典型的课例进行解剖,对部分学科、部分教师要重点督促,要有阶段性的总结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
四是创造条件,提供动力。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惠顾,制定相应奖励措施,搭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平台,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参与小班化试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2013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这样描绘他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四个词代表了教育应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者都应思索其中的深意。我们现今正在探寻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不正是在努力实现中国的教育梦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教育改革的推进是一个艰难的渐进过程,我们的课堂可能距离理想的教育境界仍然很遥远,但我们庆幸所有人都在为同一个梦想在努力。只要我们明确目标,放下包袱,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持之以恒,不动摇、不气馁、不懈怠,在实现小班化的征程上昂扬奋进,我们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马鞍山十二中
王武权)
参考文献:《人民教育》2013.24——《小班化:评价改革驱动自主之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