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小班化环境下班集体建设的创新与思考
 
   
打造优秀个人网站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你感兴趣的内容

                       
              
                小班化环境下班集体建设的创新与思考

                  马鞍山十二中 汪伶俐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我市生源不断减少这一现实情况,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校从2012年秋季开始在初一率先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我所担任的班级就是这一改革的参与者之一。

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是一座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学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教育平等改革的推进,十二中被上级主管部门安排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定接收学校生源数也在逐年减少。缺失的家庭教育、薄弱的学习基础、散漫的行为习惯和弱势的心理状态是这群学生的普遍特点,但不变的教育追求和责任感促使我们对这些孩子在教育教学上加倍的付出和不断的创新。班集体,作为一个具有共同奋斗目标并且对学生有着巨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无疑是我们创新工作的主阵地。而小班化教育的实施为我们的管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平台。作为常年奋战在教育一线的一名班主任,在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这一年多来我在班集体的管理工作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和突破,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      班主任和授课团队的自我转型

学生的问题并不难于发现和总结。难的是老师自我定位的重树和始终保持“有教无类、心存至爱”的职业追求。面对生源数量、质素问题和家庭环境问题,对于历经辉煌的学校老师来说,难免产生心理上落差和行为上的懈怠。如果这种落差和懈怠持续和蔓延开来,那么无疑会加重对学生的放任,必然会影响一大批孩子一生的前程。在责任感的驱使下,我和整个授课团队开始了自我转型。

首先我们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关注差生,培养“三心”意识,即:对班级中的差生要有爱心,要把差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他们,鼓励他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对班级中的差生辅导要有耐心,差生的培养和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耐心地抓反复,反复抓。对班级中差生的问题查找要有细心,要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差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要善于从小处入手,帮助他们补缺矫正。在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班级人数是原先的一半,我们有条件也有精力真正走近每一位学生。

其次是小班化集体建设目标的确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也在班集体建设方面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在精神文明方面倡导爱国主义、利他主义和正确的是非观;在班级内部事务方面倡导平等、公正和包容;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倡导自信、自觉和责任。

最后是教师工作延伸的定位。对于班集体骨干学生的选拔培养,从注重综合素质考查转移为注重基本面的考查,在学习生活中加大培养力度,以点带面,促进班集体全面提高;对于学生家长定位,从家庭和学校的配合转变为学校引导家长;对于学生的管理,从重点提高成绩延伸为学习能力和行为品质的全面提高。

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小班化教育,就必须要求老师转变思想、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围绕班集体这个大熔炉,不断创新,实现补缺补差和新目标推进的同步进行。

完善家庭摸底、营造集体一家的氛围亲情小家是我们对班级小班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而要成为真正的一家谈何容易,这要求我们了解每一个个体家庭的家底,因此家庭摸底势在必行。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家庭摸底,是指导我们日常工作最重要的基础。通过不间断的走访我发现,以往围绕学生家庭状况中社会关系、学习关注度、学习状况反馈等方面展开的家庭调查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班集体建设的需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或是监护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从事不固定重体力劳动,经济收入偏低,通常都是租住简单破旧的民房为安身之所。家庭文化氛围较差,甚至连正常的写字台和课外书籍都难以满足,家庭教育应该给予的心理、生理辅导更是无从谈起。孩子的学习成绩可以通过完善的教学强化,但孩子的精神贫乏却是通过课本无法丰富的。为此,我们在小班化班集体的建设中努力营造着家庭关爱的氛围。

(一)不断细分、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这种家庭情况了解已经远超出了学习本身,包括学生家长的作息规律、知识层面、对学生的期望、家庭可以提供的学习环境以及家庭住所的流动痕迹等等多方面。建立健全这些档案,有助于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全面分析学生的行为,有助于个性化处理或防范学生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

(二)营造集体一家的氛围。班里设立了图书角、绿植园、生活墙等精神文化区域,通过增加阅读、劳动习惯养成和生活风采展示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起他们的生活情趣。针对大量学生午间留校的情况,班级还由班干轮流担任午间临时班主任的角色,组织学生在午间进行休息或者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监管异常情况的发生。

(三)建立生活谈话机制,传递点滴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因为父母工作关系缺少和父母的交流,很多还有留守儿童的经历。长期处于寂寞孤独的状态使得他们性格上多少会有自卑、孤僻的倾向,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开展生活谈话,就是老师通过不固定话题切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化解他们生活中的困惑,传递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对他的关爱。也引导他们对父母从疏远走向亲近,从亲近走向感恩。

亲情小家的营造一方面弥补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失,另一方面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在社会各级组织中的和谐相处。

三、      围绕自信和自强,锻造班级气质。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出生地的城乡差别、家庭经济的贫富差别以及兴趣特长的缺乏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容易表现为缺乏自信、精神敏感、集体意识淡漠、不信任他人等多个方面。我们的学生家长普遍较为模糊的学习目标和松散的监管使得学生当中锐意进取者少、得过且过者众。通过对每个人的说服教育提高个体的自信效果是短暂的,唯有坚定的共识和共同的追求,才能锻造出班级的气质。

为此,我以小班化的亲情小家为依托,首先把学生的认识进行统一强化,直击他们心中存在的自卑感。在主题班会、早读、当日总结当中我会特别拿出时间用于宣贯和引导:客观分析现实差异存在的原因,广泛举例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事迹,特别是类似十二中以非重点中学的身份在9798两年高考中连续诞生了两位市高考状元并连续多年高考取得佳绩的辉煌成果这样身边的事例使学生们极为振奋。心结逐渐解开后,班级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现在,在我的班级,自卑萎靡的风气正在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为家庭争气、为学校争光、为社会奉献的自强气息。

此外,我在班级里还着力培养“亮剑”精神,并结合鼓励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十分重视每一次学生展示的机会,无论是学科比赛还是兴趣活动的竞赛,绝不仅以参与为目的,而是力争名次。通过悉心的指导或者筹划,确保他们拿出最好的水平参与比拼。这种“亮剑”,不是为了炫耀剑的锋芒,而是打造他们敢于拔剑的自信和勇气。无论他们的结果如何,我都会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找到他们的进步,鼓励这种进步、张扬这种进步,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信念和坚韧。而且,我还鼓励同学之间要学会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相互鼓励,这种多方位的赏识,既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也有助于学生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赶帮的良好氛围。

老师可以有很多方式给学生希望,而这希望的灯火只有他们自己的自强和自信才能长明不熄。

四、小班化,大处做.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学习能力。

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差,对社会较为冷漠,成长目标不明确。面对这一问题,我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态度,双管齐下,从精神和习惯两个层面加以树立和纠正。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展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所谓小处着手,就是注重细节教育,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纠正不良习惯,包括学习方式方法、日常言行举止、正确的思考方式等等。

一方面,班主任及授课团队结合社会热点传递正能量,提供有益的课外知识。以已经过去的12月为例,持续不断的海岛争端、扬眉吐气的嫦娥落月、万众纪念的主席诞辰,无不是社会热点,无不是弘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绝佳教材,无不是历史和自然科学的课堂延伸。所以,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善于把握这些热点,善于挖掘这些热点,传递出当今社会的正能量,并将热点背后的知识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引起学生关于爱国主义的共鸣、关于价值观的思考和关于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

另一方面,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上,我和整个授课团队摆正姿态,投入更大的精力,在细节上狠下功夫,要从小到如何画一个标准的三角形和公交车让座这样的事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挑剔和班级的纪律性。为了发扬这种注重细节的作风,我还充分发挥了班级骨干的率先垂范作用。我校学生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相当比例是自小学阶段就互相熟识、共同成长,并且居住的较为集中。这一成长环境的特点决定了班级骨干的影响作用要远大于一般学校班级的骨干。因此,我对班级骨干尤其加强了管束,并且做到奖惩分明。通过他们的带动与监督,促进了班集体道德水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作为老师,针对学生的家庭环境的特点,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家长的老师。在各级各类家长会中,我每次都另辟一段时间开设家长课堂,一方面是要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孩子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对家长的日常行为起到提点和督促的作用,获得家长的理解也就为我们小班化教育的推行取得了有力支持。

也许通过这三年小班化教育的实施,经过学习、生活,他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脱颖而出,但是当他们经历过这样的三年,未来一定能和别的孩子一样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小班化教育对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是一次不寻常的挑战,小班化教育对我们的班级管理者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会让我们老师变得轻松,而是需要我们做更大的情感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小班化管理,我们正在践行……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