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扎实推进
——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总结
根据马鞍山市教育局的安排,我校从2012年11月起,开始了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工作。目前,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已在我校全面实施,全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师生均在初中的起始阶段,依次进入了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进程。面向全体学生,涵盖所有学科。
近三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校师生围绕我校确立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目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紧密结合校情,积极转变教育方式。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认真落实学校小班化教育改革方案并在推进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过组织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论坛”,凝聚全校共识。先后组织了三次全校性“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展示实验教师的探索成果,引领学校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走向规范。透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主体参与、协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初步形成,切合我校实际的小班化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初步建立,适应我校小班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正在成长。
一、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改革伊始,学校便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教育公平性原则,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提高学生均衡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程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通过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创设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步伐,促进学校争创马鞍山市一流初中目标的实现。
学校成立了十二中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和协调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由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科教研组长、实验班级班主任和实验年级备课组长组成的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小组,在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研究,制订系统的操作流程和相关制度并负责具体落实执行。
通过各种层次的讨论,梳理印发了《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和工作重点》,明确我校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的名称为:马鞍山十二中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确立的核心理念是: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键词是“个性化”。个性化小班教学的侧重点是:分层教学(分类教育)和自主学习。
同时,理清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基本要素和基本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四大环节、八大要素”。
引领:目标引领
导学: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互动:师生互动—点拨指导—学生展示
反馈:反馈检测
八大要素的基本要求是:
目标引领:制定切合课题内容要求的学习目标,课前出示目标,课中落实目标,课后检测目标。
学案导学:集体备课,主备人制定学案,备课组修订学案,授课老师复备学案,指导学生使用学案。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使用学案,课任老师要把自主学习作为必须的一个教学环节,给予时间保障。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知识探究,辩论归纳,培养创新意识。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时间分配上学生活动时间应多于教师活动时间,师生互动应引导生生互动,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点拨指导:知识点的点拨,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展示: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学生风采。
反馈检测:检测目标完成情况,时间环节的保证,教学效果的保证。
另外,还印发了《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小班化课堂教学学案基本要素流程与样式》及《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小班化课堂教学评价表》。
在此基础上,组织实验年级备课组研制各学科小班化课堂教学实验方案,并通过教师会、家长会、班会等各种形式的宣传发动,保证各项试验稳步推进。
二、行政推动,凝成共识。
任何一种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都是最关键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生源萎缩等各种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早在2007年,我校就开始了小班化教学的探索,那时正是基于市区高中布局调整和初中生源萎缩的现实而不得已为之的。但由于当时我校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所以,虽然领导层有一定的前瞻性思维,但全体教师并没有接受小班化教育的思想,因而并未认真推动,以致我校小班化教育改革,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五年后的2012年,我们再一次站到了小班化教育改革的起点,现实的升学压力,驾轻就熟的传统方法,乃至对小班化教育的误解,仍使得老师不敢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不敢冒险花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学校将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作为第一要务。从领导层开始,通过教研组长座谈会、实验教师座谈会、教学骨干座谈会、全体教师会、暑期全员培训、实验年级全体教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学校的改革方案,让全体教师了解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内容,弄清所谓“小班化教育”,不只是一个班级学额减少的概念,它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践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为集中全校智慧,扎实有效地做好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工作,2013年底至2014年初,面向全校教职工,举办了“第十二中学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论坛”活动。活动期间许多教职工以饱满的热情,以多种方式为学校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献计献策,共收到论文33篇。学校成立评审小组,拨出专项经费,对获奖论文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宣传一等奖论文的具体内容,努力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市教科院领导与专家、雨山区教育局领导先后两次到我校进行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调研,在肯定我校成绩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学校以此为契机,要求参与实验的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的教改实践,在反思中领悟,在领悟中提高。
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多批次组织实验年级教师到马鞍山市第9中学观摩学习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参与马鞍山市第9中学和第19中学开展的小班化课堂教学交流活动。2014年3月,组织了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层干部及部分参与实验的骨干教师赴南京溧水,考察学习东庐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经验。安排少数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对全体教师在培训。
在做好各类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对参与实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阶段性任务,由教导处负责督促落实。
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提高了教师对转变教育思想内涵的认识,激发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推动了老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理性地反思,这些都为小班化试点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活动引领,有效落实。
小班化教育改革到底如何改?小班化教育改革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应该说谁也无法设计出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更不可能等到一个理想的模式。即使有做得比较好的案例,也只能是借鉴、观照,绝对不可能复制,这正是教育的鲜活所在。
为推动小班化改革的实验,我们在做好各项制度设计的同时,紧紧抓住活动这个载体,着重抓好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12月9日至27日、2014年5月5日至6月6日、2014年10月13日至11月6日,先后组织了三次全校性的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参与实验的教师有75人次参与课堂教学展示。
教导处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学校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学校拨出专项金费,对参与课堂教学展评的教师及优秀者进行奖励,同时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隆重表彰。
四、改革反思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小班化教育改革试验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实施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转变教育思想观的路程还很漫长。近三年来,一些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从中也有所收获;而一些人仍然在等待、观望,抱着老套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老牛拉破车,一步步缓慢前行;更有甚者,面对新的教育实践,无所适从,甚至牢骚、埋怨、指责。学校组织听课、展评课,个别老师不参与不配合不支持,仿佛与自己无关。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更好的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教育的新发展。
其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还需下大力气。我校在实践摸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化小班教育实验课堂教学的四大环节、八大要素。从课堂实践来看,参与展评课的多数老师已经把握了基本的流程,基本环节清楚思路清晰,总体来看文科略强于理科。四大环节、八大要素中,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目标展示、自主学习两个环节,少数学科没有学案,反映出准备不足,检测反馈环节往往由于时间仓促,草草收场。
第三,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课堂实践中,基本还是以老师讲为主,时间分配上老师占有多于学生占用。自主学习,包括课前预习,使用学案,学习其它教学内容,课任老师要把自主学习作为必须的一个教学环节,给予时间保障。小组合作,知识探究,辩论归纳,培养创新意识,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内容。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总体时间分配上学生活动时间应多于教师活动时间,师生互动应引导生生互动,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主体性作用,可以充分体现在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环节中。
第四,关注每一个学生尚需落到实处。小班化最大的优势便是,老师更有利于关注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鉴于我校特殊校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别较大),市教育局实行多年的春招政策调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小班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核心是提高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此我们确立的核心理念是,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键词是“个性化”,侧重点是分层教学(分类教育)和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教育,就是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检测等各个环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最大化的个性发展。即使是布置预习,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安排不同的预习内容。这是我们确立的核心理念,可是有的老师并没有很好地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
第五,学案的准备和使用仍需规范。有学案教学,这是我校小班化实验基本要素之一,学案由备课组统一安排,集体备课,主备人制定学案,备课组修订学案,授课老师复备学案,指导学生使用学案。学案的使用,从准备的情况看,基本做到课前预习用、课上导学用、课后练习用、课外复习用。长期坚持备学案用学案,对老师来说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很好的复习资料。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准备了学案,学案的质量也较高,但也有个别老师无学案,有的学案质量有待提高。
返回十二中小班化改革实验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