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2月24日,在阿富汗戰場陣亡的美軍總數已達1006人,超過“1000”這個心理關口。這一數字從2001年10月10日開始統計,第一位出現在統計表上的是美國空軍軍士長艾文德?安德魯斯,他是在為準備空襲阿富汗的美軍修建臨時跑道時發生事故死亡的。而最後一位,則是在近期清剿塔利班行動中戰死的陸軍一等兵漢森?馬提亞。
盡管到目前為止,美軍在阿富汗陣亡人數遠低于在伊拉克戰爭中的4366人,但隨著奧巴馬向阿富汗增兵3萬人以及不斷加大清剿力度,駐阿美軍的傷亡人數呈直線上升勢頭。自奧巴馬宣誓就職以來,已經有365名美國軍人在阿富汗陣亡,其中僅在2009年10月一個月內,就有創紀錄的59人戰死。美國各界普遍預計,隨著大規模清剿行動的深入,美軍傷亡人數還將持續快速增加。
戰爭已經成為常態
相對于駐阿美軍陣亡過千這條新聞本身,美國各界對這一數字的“泰然處之”,更值得引起注意。因為“1000”這個數字,曾經被認為是美國民眾對美軍陣亡人數的重要心理關口。2004年9月,當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人數超過1000的消息傳來時,美國上下曾深受震動,一時間群情激奮,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各地的反戰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布什政府的支持率暴跌,華盛頓的一些政客和分析人士甚至擔心,布什政府可能在強大民意壓力下被迫撤軍。
反觀今日,境況可謂大相徑庭。不僅主流媒體置若罔聞,政府國會避而不談,大多數民眾也漠不關心。白宮官員表示,政府不想對一個特定的傷亡數字給予過多關注。
白宮國安會發言人邁克?哈默說,我們對每一名為國捐軀的將士以及他們的家人表示哀悼,美國人民感激他們保衛國家的英雄行為。而眼下美國媒體和百姓最熱衷的話題,是就業法案、醫療改革以及豐田汽車召回案。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美國民眾正在用一種更加理性的態度對待戰爭。前布什政府官員、美國杜克大學政治學教授彼得?菲沃說,我們看到公眾不再對陣亡數字作出條件反射般的反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經歷了接近9年的持續戰爭之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從而對美國民眾的心理也造成了重大影響。波士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安德魯?貝塞維奇表示,美國政府和普通民眾都逐步開始接受這樣一個現實——戰爭已經成為美國的常態。他說,人們已經習慣了把連綿不絕的戰爭視為美國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兵屢戰
不堪重負
對很多美國民眾來說,令人擔憂的是越來越多的陣亡美國軍人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返回戰場的老兵。據《華盛頓郵報》統計,去年12月1日以來在阿富汗陣亡的73名美軍士兵中,至少有23人曾在伊拉克戰場服役。貝塞維奇說,這意味著,曠日持久的戰爭實際上是由很少的一部分人在承擔。盡管奧巴馬政府一直試圖強調軍人作出的犧牲並分散戰爭的重擔,但似乎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老兵屢戰”的狀況。貝塞維奇曾是一名美軍上校,他的兒子2007年死在伊拉克戰場上。他說,從戰爭的角度來說,每一位指揮官都希望得到經驗豐富的士兵,但是,把戰爭的重擔壓在小部分人的肩上,是不公平和不道德的。可悲的是,這一點沒有引起當局的重視。
隨著傷亡數字的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軍人家屬對他們的親人頻繁重返戰場感到不安和不滿。29歲的亞當?吉內特是一名來自美國空軍的拆彈專家,他曾經兩次在伊拉克參戰,現在又將第二次奔赴阿富汗戰場。盡管吉內特出生于軍人世家,但由于他所執行的任務的高危性,其家人都反對他重上戰場。曾在海軍陸戰隊服役的祖父說,他曾經在吉內特十幾歲的時候告訴他,“當空軍會更安全一些,至少每天晚上會睡在一張干淨的床上”,但現在他卻選擇了最危險的軍種。吉內特的母親曾試圖勸說兒子留在家里,她說︰“你為什麼總要回去打仗?”吉內特回答說︰“這是我的責任,我必須去。”這一真實的故事,不禁讓人想起美國大片《拆彈部隊》里的一幕︰主人公在經歷了無數次驚險的排爆任務後,心理發生扭曲,在和平的環境里無所適從,唯有在戰場上才能找到一絲慰藉,戰爭成為他賴以解脫的鴉片。
阿富汗美軍陣亡人數在一片“寂靜”中變成了4位數。也許這個數字並不那麼重要,因為戰爭不僅奪走了美國士兵的生命,更改變了美國人的心靈和思想。
20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