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央行上周的表态可能会令美国政界大吃一惊。该行副行长金斯利•莫哈鲁(Kingsley Moghalu)承诺,要把尼日利亚43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将近十分之一由美元换成人民币。他解释说:“最终,人民币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可兑换货币,……国际经济和贸易未来将有很大一部分变成对华业务和由中国开展的业务”。
目前,全世界只有0.01%的央行外汇储备是以人民币形式持有的,相比之下美元所占的比例为60%,而欧元则为25%。不过,百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Picte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兹韦费尔(Patrick Zweifel)相信,到2025年人民币占全部外汇储备的比例可能达到30%,对美元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他并不是唯一一个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这种预测与中国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及人民币的逐步自由化有很大关系。不过,这种预测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国的震惊和不满。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攀升的政府债务、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以及政治上的僵局,都促使经济学家和投资者们警告:美元地位将长期衰落。出于这个原因,尼日利亚和其他国家热衷于减少美元头寸,并避免与摇摆不定的美国政策捆绑在一起。
然而,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的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在其新书《美元陷阱》(The Dollar Trap)中指出,以上现象中存在一个矛盾:尽管常识告诉人们,以上问题本该引发一场美元危机,但事实与此正相反。
这种状况不太可能很快发生改变。这部分是因为美国正在复苏,美联储(Fed)正在缩减资产收购规模,这些动态对美元汇率起到了支撑作用。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个经济以外的原因——恐惧。过去十年,新兴市场国家把囤积评级较高的政府债券当做抵御市场动荡的一种手段。监管机构也在向西方银行施压,迫使他们也这么做。然而,实际上目前没什么资产是真正安全的。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美国国债看起来也不再是毫无风险的。对此,资产管理者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追求流动性而不是安全。
从这方面来说,美国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资本市场深度极大,美元资金池似乎深不见底。或者换句话说(尽管现在是经济学教授的普拉萨德不太可能这么说),美元的故事颠覆了经济学的正常规律:美元的极大吸引力恰恰来自其充足的供应量,而不是因为供应量受到抑制。
最终,经济学的正常规律也许会再次发挥支配作用,而导致美元过度供应的宽松政策也许会伤害美元的吸引力。不过,政治上的激励因素可能会再次超越经济因素。美国政府的许多债权人是美国选民。他们将与美元贬值做斗争。普拉萨德教授预计,基于以上原因,外国投资者将不断买入美国资产。
当然,这并不是尼日利亚这类国家喜欢谈论的逻辑。目前,多元化投资的说法风靡一时,各国央行正在买入的不仅仅包括人民币,还有加拿大元等其他货币。然而,正因为美元替代品众多,单一货币都很难与美元匹敌,这一点是对美元不满的人不愿承认的。在新兴市场发生动荡(这种动荡很可能强化美元的买入潮)之际,他们尤其不愿承认以上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