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契机
更新观念
努力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
——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新课程改革7年回顾
自2002年秋,马鞍山市被列为新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后,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也就在我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全面展开。至2004年秋季,我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进程。7年来,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人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脱胎换骨的改革之中。7年来,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马鞍山市教育布局的调整,从转变观念起步,突出学生的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为抓手,精心组织实验,坚持抓校本培训,促教师观念更新;抓课程标准的落实,促课堂教学转型;抓教育科研创新,促学校持续发展。稳步推进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抓校本培训,促教师观念更新。
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是关键。改革伊始,学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实验新课程前必须接受通识培训、新教材培训和校本培训。
1、认真组织通识培训。2002年,我校还是一所拥有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完全中学。为走好改革的第一步,学校领导反复强调: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情,更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的事情。即使现在不是实验年级的教师,所有初高中教师都必须参加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都必须了解新课程改革,参与新课程改革。
首先,选拔教师参加市级培训;同时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讨论上级课改文件和《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等书籍资料。通过学习有关文章,观看音像资料,听辅导讲座,参加专题研讨,老师们理解了课程改革,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转变,并自觉地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2002年7月,全体校级领导、各部门领导和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参与实验的起始年级任课教师,一个不少的接受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
2002年8月,学校举办了第一期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班。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对全校教师做通识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王湛、韦钰等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专题报告的录像。还先后邀请市教研室高青春主任、陶年生老师就推进课程改革等作专题报告。利用市教育局组织的空中课堂,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材料。通过通识培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2、切实做好课程培训。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个环节,做好各学科的培训工作。自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先后安排承担新课程实验的各学科教师到黄山、安庆、合肥参加省教科院组织的学科培训,共达65人次。7年间共安排骨干教师到上海、扬州、北京、厦门、黄山、合肥、南京、宜兴等地参加培训25人次。每批次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在返回当周的全校教师会上做主题汇报发言,为全校教师做一次再培训。学校还为老师们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各项培训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2005年下半年,教导处集中3个月时间,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我看新课程”论坛。各教研组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特点和我校的教师与生源实际,围绕“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如何转换”、“新课程该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深入讨论。最后,学校专门安排两个半天的时间,请各学科教研组长在全校教师学习会上进行交流研讨。
同时,积极开展校级交流,先后与当涂江心初中、乌溪中学结对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研究问题,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素质。
二、抓课程标准的落实,促课堂教学转型。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我们把落实课程标准的着力点放在课堂,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的精髓。切实确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理念。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和现实课堂教学的矛盾冲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检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工会和教导处经过精心准备,于2009年4月20日成功主办了学校“教学设计”大赛。赛前,各教研组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把确定参赛人选的过程作为一次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过程。各学科教师踊跃报名,特别是语文教研组,几乎是所有教师都表达出参赛意愿。由于受比例限制,不少老师未能实现参赛的愿望。最终全校有29位老师报名,28位老师参赛,涵盖了全校所有十三个学科。参赛人员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既有教研组长,也有备课组长。
“教学设计”大赛实行的是现场赛,参赛人员除书写用笔外,不带任何资料与用具进赛场。按指定的参赛编号就坐,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按照现场提供的教学材料,在竞赛专用稿纸上写出一课时教学设计。无论是进场参赛,到对号入座;还是现场比赛,到最终交卷,所有参赛人员严格遵守赛场纪律,秩序井然,展现出了良好的素质风貌。学校邀请市教育局有关专家组成专门考评组,对全部教学设计进行评比,最终共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22人。从现场比赛的结果看,可谓教学设计多姿多彩,教学思路异彩纷呈。不少老师既展示了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展现出了传统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更张扬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理念。
2、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评课
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深入课堂,听每一个实验教师的课。评课过程中,对《纲要》精神的落实、课程理念的把握、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疑虑进行了平等、民主的交流。评课以教师的反思为主,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邀请市教研室领导来校专题听课,指导我校课堂教学,与我校老师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疑惑进行交流探讨。
通过研究课、观摩课,在实践中探讨实施新课程的良好途径。从2003年2月开始,学校每学期举行与新课程改革密切相关的课堂教学系列活动,包括教师的课改研讨课、课改年级教学研讨活动、市学科带头人和市及校级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等活动,到结对学校开展送教活动。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先后有7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7人被评为县区级教学能手,六位教师在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三、抓教育科研创新,促学校持续发展。
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学校牢固树立“科研兴校,课改强校”的思想,围绕课改确定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研工作,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教研、科研、学科骨干教师的集体力量,共同研究、协作攻关,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推动了课改实验向纵深开展。
1、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2007年开始,我校着手开展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工作,
把争创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写入了《2007~2010年学校发展规划》,明确把“开展创新教育,争创一流初中”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围绕十个方面的工作全面实施,尤其以全面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着力点。
⑴全面开设创新教育课程。
创新教育课程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学习和运用各门传统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为指向的一门校本课程。
①教导处每学期初就将这门课程列入课程计划,排入总课表,做到课程设置、时间、教材、教学人员四落实。2007——2008学年度初一年级每班每学期开设五课时,2008——2009学年度初一年级每班每学期开设10课时。
②为建设好这门校本课程,学校与半山花园社区共建红鹰科普创新教育基地,在社区定期开展学生创新作品展示活动,由作品制作人介绍作品的构思原理、设计理念、实用功效和使用方法。还树立了一个近6平方米的不锈钢固定橱窗,定更期换学生作品。
与安徽工业大学创新教育中心联手,聘请安徽工业大学学生来校和本校教师一同授课,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动手能力。不少同学的作品,在市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③每年组织开展创新教育夏令营活动。学校教导处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开展面向初一、初二同学的创新教育夏令营活动。夏令营以帮助同学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从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入手,重在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每次活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安排有关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物理科学和生活中的化学等多项活动。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学员边学理论边动手制作。不少同学从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入手,对相关生活用品加以改进,制作出了节水水箱、方便雨披等许多创新作品。夏令营后期,所有学员都要对自己的创新学习活动进行总结,撰写科技小论文参与下学期开学后的评选。
⑵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上,提出了“基于生活、注重实践”的思路,同时,注重课程实施发展的梯度性与侧重点:不同年级段活动主题选择有所侧重;不同年级段活动能力培养有所侧重;同一活动主题在不同年级段组织有所侧重;教师在不同活动中的角色与要求有所侧重。
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自我,通过认识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认识自然,通过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使学生既可以学会分享与合作,也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八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具有初步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提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批判性反思,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为学生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础。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走出教室、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使教师在探索中成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2、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积极开展新课程教科研工作。根据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的实际进展和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科研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让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既成为各学科组内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全体教师参与研究的科研课题,人人都参与到学习培训中来。针对课改实验中出现的共性的疑难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申报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先后有3项课题被批准为省级立项课题,有3项课题被批准为市级立项课题。其中一项已结题的省级立项课题被评为安徽省教育科研三等奖。
学校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新课程课堂教学科研管理的“四个一”工程,即①教师每学年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②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研讨课。③每学期整合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案并制作成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④每学期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指导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在教科研活动中学校根据每位教师的发展规划,尽可能的做到因人而异,因需培养,从而使教科研工作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谐地结合起来。让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加快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能动发展。
七年的改革探索,七年的风雨洗礼。新课程改革为我校带来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显著变化和良性发展,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工作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当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考试评价问题、家长对新的教学方式接受问题、课程改革成果的巩固问题,仍需我们不懈的探索。
(教科处 冯永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