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俗风光馆
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启功先生题词的“湘西民俗风光馆”。它座落在王村码头上边,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展线长70米,厅内陈列着介绍土家族信仰、婚俗、狩猎等古朴民俗的各类展品,还有土家族、苗族绣品、服饰、西蓝卡普和背袋、荷包、根雕、陶器等各种民族工艺、民间手工艺品,反映了猛洞河---“毕兹卡的河”(土家族自己称“毕兹卡”)地区土家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展厅的中央,有一座中空的八棱柱,高4米,直径约0。4米,重2。5吨,这就是1958年被定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溪州铜柱”,铜柱上刻着纪文、颂赋、誓词、官衔名等文字41行,3000余字,均为阳文楷书。铜柱是土司王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郎舅争战后言和、立誓罢兵划分疆界的界碑,是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铜柱公元940年铸造,历时一年之久,原立于会溪坪酉水西岸野鸡托山上,后几经迁移,铜柱内原有的古钱和覆盖的铜顶为人所盗,如今仅乘空铜柱,为保护其完整性,1990年复迁移于王村镇风光馆内。
值得一提的是土家族的织锦,俗称“西兰卡普”,就是汉族的“带花的被面”。“西兰”即是“被面”,“卡普”就是“花“。笔者的故乡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有一失传的民间工艺品”丝织挂毯“,其原理与之大同小异,大概也是汉族人向土家族人学来的。其制作工艺繁复,大致要经过压棉花—纺棉纱—染色—浆煮—晾晒—倒角—打桩理线—插扣—收羊角—过皱—插扣—起机—穿梭等过程,才能将经纬线在古老的织布机上制做成表现山水、人物、花鸟树木、飞禽走兽等线条对称、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图案优美、经久耐用的各种壁挂、香袋、服饰、旅游袋、沙发套、坐垫、地毯及室内装饰等多种手工艺品。王村的土家织锦现织现卖,不仅吸引游人驻足欣赏、踊跃购买,而且还被港、澳、台同胞和外宾买去珍藏。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湘西,想了解土家族的风俗,我想你该来来这里。不大的展厅里,从日常服饰,到饰品;从婚姻到祭祀;从根雕、日常用具再到图腾,基本涵盖土家习俗方方面面,由于土家族仅有语言,没有文字,我们也只能凭此估摸先人生活的点滴。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溪州铜柱”也静静竖立在这里。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常德、沅陵交界处,土家族首领、土司王彭士愁率少数民族士兵万余人,与割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的"官军"激战,史称“溪州之战”。次年,两败俱伤的双方罢兵言和,楚王下令铸此铜柱以为界碑立于边陲,并铭文记述战役经过、议和条件及当事人的官职姓名,是为溪州铜柱。柱高4米,重2500公斤;柱身为中空八面体,柱内用马氏统治时期所铸的铁钱填实。溪州钢柱铭文共2100多字,楷书,字型方整,如颜柳体。
一晃千年。惟有它静静竖立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