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中国三峡博物馆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今后将挂两块牌子。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如果说重庆人民大礼堂是20世纪50年代重庆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是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的山城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除正面与人民广场、人民大礼堂保持三位一体外,其余部分均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舒展平缓变化的体量似从山体中生长雕琢而成。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一气呵成,张驰收放洒脱自如,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包含人群的行为运动)。通过对完形的分解整合、高差变化、肌理对比,形成统一简约而又内涵丰富的象征图形。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从东端人民大礼堂向西望,博物馆主体的玻璃顶在阳光照射下有如水中(前部水池)和群山(展厅山石状)中升起的红日,显出勃勃生机。从西端博物馆东望,人民大礼堂在人民广场和谐曲线环抱的映衬下,昭示出博物馆和人民大礼堂两个不同时期标志性建筑的历史对话,而人民广场则成为对话的极佳场所,这种生动、谐趣的对话方式,既强调了历史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又展示了重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重庆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与之相配套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也是广为世界关注的工程。因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地方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博物馆,在成为三峡历史文化永久载体的同时,也将成为三峡工程文明形象的不朽丰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目标是“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城市精神的名片。

  2007年,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而受到国家文物局的表彰。

    博物馆由来

  2005年6月18日,在重庆直辖八周年纪念日之际,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上,重庆人民广场西侧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向社会开放,当日将举行盛大的开馆仪式,重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部委负责人及各地来宾将出席并参加开幕式,电视台将对开幕式进行全程直播。           

  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重庆市博物馆合并共建,它位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两者中间为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使这里成为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片区。它将成为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及三峡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科学殿堂;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成为重庆与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中外游客参观、学习、游览的场所;成为市民引以自豪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重庆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与之相配套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也是广为世界关注的工程。三峡大坝建成后,将淹没632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考古专家已在三峡库区成功抢救出2000余件珍贵文物,上万件一般文物。专家预测三峡工程完工后,重庆库区将有20到30万件出土文物需要收藏。这些亟待收藏保护和展示的历史物证,现在终于有了归宿。这座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30万件文物的保存空间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把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的成果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早在三峡文物保护制定规划的时候,曾有人提出在川、鄂两省各建一座与三峡文物有关的博物馆,四川的建在万州,湖北的建在宜昌。重庆的文物工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据理力争,充分展示重庆的独特优势和重庆文物工作者的优势,决心一定要把中国三峡博物馆总馆的规划落到重庆。这在重庆仅为计划单列市的当时,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幸运的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不久就正式向国务院、国家文物局、三峡建设委员会呈报文件,请求将中国三峡博物馆总馆建在重庆,承诺重庆将以最理想的选址,足够的土地和承担一半经费为条件,与川鄂两省竞争。当时的王鸿举副市长指示说:一定要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争到重庆来。

  之后,四川省文化厅表态,支持在重庆建中国三峡博物馆。
  之后,有关规划中,中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总馆建在重庆,宜昌、万州各建一个小馆。这让重庆文物工作者激动不已。
  后来,这一规划被搁置了,理由是中国三峡博物馆该建,但钱不能由三峡文物保护经费列支。
  1997年,随着重庆直辖,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转机又来了。
  1999年4月1日中午1点,蒲海清、王鸿举、程贻举三位市长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会议,决定启动中国三峡博物馆暨重庆博物馆的筹备工作。馆址定在人民大礼堂中轴线上,人民广场西端。这是文博工作者和市民理想的选址。市政府迅速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建馆的筹备工作迅即展开。1999年6月上旬,重庆市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市文物工作会议。

  1999年11月28日晚,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事再次成为市政府常务会议的议题。会议开得非常热烈。文物部门的同志在汇报中客观分析了,在人民广场、大礼堂中轴线上修建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优势和社会意义。包叙定市长当即拍板,将中国三峡博物馆定位一号民心工程,立即启动立项、设计、方案竞选工作。

  几个月后,在重庆人民大礼堂,展出了中外设计师设计的八个三峡馆模型,供市民选择。重庆市民非常投入地作出筛选,这在重庆的建筑史上是少有的。它再一次证明市委、市政府修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决定是深得民心的。

  2000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馆名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00年12月29日,建馆工作项目正式启动,拆迁工作和设计工作顺利进行,建馆资金逐步得到落实。与此同时,由重庆市文物工作者组成的中国三峡博物馆功能及展览设计也正在按计划进行。2002年10月28日三峡博物馆主体工程开工。2004年12月28日建筑安装项目竣工,开始布展陈列。2005年5月31日完成布展陈列。

  博物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市委市政府领导已经认识到,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市民文化消费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文化发展重点专题规划》的“十五”时期重庆市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就指出: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公益性文化,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塑造精品与活跃大众文化相协调,重点发展与直辖市地位相适应的高雅艺术、民族传统艺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群众文化等。力争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大的发展,充分显示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又特别提出,按计划完成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使之成为集展示、收藏、研究功能为一体的西部地区一流的博物馆。

  2003年6月,我市提出:要在2008年以前建成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等十大文化设施项目。这是一个气势恢弘的计划,数量比“十五”计划扩大了一倍,而且要求全面建成,所需资金至少70亿元。无论是在重庆历史上,还是在全国其他省市,这样大规模的文化设施建设都极为少见。重庆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要求,在项目规划、建设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根本目标,使项目“为人民所用,为人民所爱”。

  最近,重庆市人民政府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特色文化,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化人才、文化精品、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共享、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六大文化工程建设。围绕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和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两大主题,组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突出“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魅力重庆”主题,弘扬红岩精神,大力宣传三峡移民精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恪守职业道德活动。
 
  中国三峡博物馆不仅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巨大关怀,还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2004年7月13日,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方案赴京汇报,与会领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方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贴近”的要求体现得很到位,整个构架很大气,很有特色,体现了创新精神。2004年5月26日上午,中国三峡博物馆展览工程专家评审会上,有专家希望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塑造文化精品,重新树立重庆文化特色,提升重庆市民素质。有专家认为,中国三峡博物馆是重庆文化含量最高的地方,完全有可能成为西部领先的一流博物馆,同时,中国三峡博物馆展览工程运用现代科技艺术手段,展示三峡和重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展示重庆文化的活动中心、交流中心、传播中心,它的建立对重庆文化形象、城市品牌的提升有很大意义。
 
  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及耐火等级均为一级,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以上。
 
  这座气势恢弘,内涵深邃的博物殿堂,在建筑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弧形外墙和对面大礼堂的圆形传统建筑,形成一种向心力的呼应和整体吻合:弧线代表着水利大坝,而圆型代表着古建筑的文化特征。大面积的蓝色玻璃和古朴的砂岩,规避了一般大型建筑用大理石、花岗石带来的珠光宝气,同时,蓝色玻璃象征着水,而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充分体现了我们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而且外墙砂岩是专门从澳大利亚购进的,在晴天、阴天、雨后等不同的时候,砂岩的颜色都会有微妙的变化。博物馆正上方的玻璃穹顶不仅是满足了大堂采光的需要,而且,这个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在外型上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泻而下,与人民广场连相。这样就体现了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大门前由西向东的三叠水池,暗合我国从西到东的三级阶梯地势。博物馆的左右两边外墙上,各有一幅巨大的浮雕,这是我市著名雕塑艺术家江碧波的精心之作。浮雕取材于远古巴人的造型艺术符号:巴人图腾白虎,三峡特有的鱼,巴人信仰的巫教里的迎魂树、迎魂舟和楚文化的标志———朱雀鸟,它意味着巴楚同在一条江上,共同创造了远古长江文明。位于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由上到下、由右至左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据了解,在建筑物上戳印章这种创意,在目前中国还是首次,而篆体本身就透漏出历史的沧桑。
 
  作为一个传承并延续着历史文脉,提供公共文化资源的场所,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拥有丰富藏品的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它采用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突出文物展品的形象特征,使其具有直观、生动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文物展品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陈列形式的艺术构想的协调统一。各具特色的陈列展览,使人人都有受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平等机会。
 
  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陈列展览主要包括《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专题陈列分别为《李初梨捐献文物》、《历代书画》、《历代瓷器》、《汉代雕塑艺术》、《西南民族民俗风情》、《历代钱币》。
 
  4个基本陈列中,《壮丽三峡》,以丰富的文物资料展示大三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远古巴渝》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馆藏文物,集中展示重庆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重庆:城市之路》,以大量文物资料,反映20世纪的100年中,重庆面临的若干机遇及发展,包括城市变迁、商业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业的崛起等。扫描对重庆起推动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庆直辖后的风采。《抗战岁月》,以丰富文物资料,突出表现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中,重庆这座城市和重庆人民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 各具亮点的6个专题陈列中,《李初梨捐赠文物展》,荟萃已故著名收藏家、党的高级干部李初梨捐赠的各种文物,纪念这位革命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他高超的文物鉴赏能力。《历代名家书画展》,从南宋至民国的1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0件左右)名家书画作品中精选100余件珍品展出。《历代瓷器展》,从8000件历代馆藏珍品中精选200多件展出。《汉代雕塑艺术展》,选择重庆地区独特的雕塑作品,包括著名的“说书俑”、“巴渝神鸟”、“乌阳汉阙”等约300件展品。《历代钱币展》集中了从远古的贝币到当代我国的人民币,展品达2000件以上。《西南民俗民情风俗展》,集中展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生活及工艺美术品。
 
  馆内还将开设观众实践中心,使博物馆与参观者形成充分的互动。在这个观众实践中心内,重点为组织青少年参加趣味考古,直接参与到三峡考古的场景之中,进行模拟的勘探、发掘等考古活动。在书画鉴赏类互动中,让观众从参观者身份转换到鉴赏者身份,在书画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品味书画精品,研习书画装裱技能,提升自己的书画鉴赏水平。在历代陶器、瓷器的复制类互动中,参与者会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复制、仿制这些作品,并尝试文物的修复。所有的这些互动活动,都是让参观者在休闲娱乐中,取得相关技能和知识。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