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应尽快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作者为美国GSB Podium基金总裁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称,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央行表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使该话题再次升温。
关于人民币的讨论和看法已经很多,我认为,该话题涉及三个领域:人民币的定位,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扩展,以及在国际方面的外汇储备和投资渠道。
该话题的核心是人民币如何定位,而不是如何定价——不是一美元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那么,人民币该如何定位?
我的看法是:人民币应尽快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衡量人民币对于进出口的影响,而不能更深刻地改变中国的货币和金融结构,中国可能会失去一个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结构改变而带来的机遇。
中国是一个以银行系统信贷业务为主的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在发展的早期,中国财富积累刚刚开始,金融市场的作用很小。随着财富积累加速,金融市场的需求增加,但中国相对缓慢发展的金融市场并没有产生明显的问题,这实际上得益于中国很迅速地和国际体系接轨,得益于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美国的体系。美国的金融市场其实给中国提供了投资渠道,中国巨大的对美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通过中国的外汇储备形式进入美国债券市场,美国在2007年以前巨大的消费者需求所推动的信贷扩张给外国投资人创造了这个机会。
但随着中国财富积累量增大,其相对发展缓慢的金融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国内的投资需求。投资渠道的不畅通使过于大量的资金在房地产和股市进行投机,房地产业的过度兴旺也使国家发展可能进入了骑虎难下的地步。相对于整个国家发展水平来说,过高的房价影响中国进入以消费为主的经济转型,普通百姓生活负担加剧,贫富差距拉大,产生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但即使是房地产泡沫化严重,以中国现有的金融结构也很难真正做到强烈收缩货币政策。而如果房地产大跌,则会引起连锁反应,包括银行不良资产大增、GDP下滑、失业率上升等种种恶劣后果。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开始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了。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出口提供主要推动力转变为内需带动,
人民币于此时的升值也应该是伴随着中国的外贸由顺差转入逆差,进口产品竞争力提高,
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而且一些产业也会迁移到其他国家。
短期内,只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还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还能保持一段时期的宽松,还会有资金通过金融市场进入中国,使中国仍然享有一段时间的外汇储备增长。但应该看到,这同时也就导致了“热钱”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入持续和明显的逆差,经济竞争力的相对下降就可以把升值的预期改变为贬值,这时的资金流动方向应该是离开,外贸逆差和资金流出的双重压力也使外汇储备进入快速的收缩,热钱比例越高,收缩就越快,但这时实体经济的很多产业可能已经或是迁走或是失去竞争力,很难迅速恢复,而资金外流所引发的信贷压力却可以在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制约发展的作用。这种现象很接近1990年代亚洲金融和经济危机和更早期的南美国家经济危机的情景。
中国现在还处于经济上升势头,
这种危机不应该很快到来。但是,现有的货币和金融机构埋藏着深刻危机的隐患,尤其是中国其实已经通过这些年的大量信贷扩张在实际上已经降低了人民币的价值,而同时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有必要降低扩张速度甚至收缩,会更加突出人民币已经过量供给的问题,所以这种危机的隐患,如果不能通过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而降低的话,可能会比预想时间更早爆发。
所以,我认为,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定位,不仅是在好的环境下保持进步的策略,
也是在发展环境变坏时降低风险的策略;在好的环境下金融体系改革的优点很清楚,如果发展环境或者发展能力变差,货币和金融体系改革的紧迫感只应增加而不应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