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清华大学有辉煌的历史与光荣的传统,建校可溯至中华民国前一年(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乃由清廷将美国退还尚未付足之“庚子赔款”设立,经多年惨澹经营,人才辈出,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以及有数学诺贝尔奖之誉的沃尔夫奖得主陈省身等校友。民国四十五年在台湾新竹“复校”,“复校”初期重点为原子科学,其后扩展至理工方面,近二十几年来更积极发展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与科技管理领域科系;如今清华已成为一人文社会、理、工、生科、管理领域均衡发展的学府。在台已造就英才超过五万人,在国内外各行业均有优异表现,校友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二人,产学研界领袖不可胜数。清华大学的教育目标为: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致力培育德、智、体、群、美五育兼优,具备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清华人。学校除正规专业与通识课程,提供智、体、美育学习锻炼的机会,更藉由导师辅导与课外活动提升道德感、价值观念与群我互动关系,全力打造清华校园为人文荟萃学术殿堂,博雅与专业人才培育场域,创新科技研发重镇以及多元进步社会推动基地。同时积极延揽优秀人才,增强师资阵容,提升研究、教学、服务品质,培育优秀学生,同时提供丰富校园生活以及激发学生成长机会,改善基础设施,营造卓越研究环境,加强产学合作研究,推广人性关怀科技,把握区域优势,整合资源。而为面对地球暖化、能源短缺的挑战,全面启动“新能源绿色校园”计划,有效整合现有优势与资源,使清华成为台湾能源科技以及维护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镇。
在许多学术指标上,清大教师表现均为两岸三地大学第一。21世纪初台湾“教育部”推动顶尖大学计划,清华每位学生平均获得全国各大学学生中最高额补助。“台湾能有大学进入世界前百大”是21世纪初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但观诸全球大学,根据英国泰晤士报调查,教师规模在1,000名以下的大学,该校排名第37名;而如以教师规模700名以下的大学来评比,该校更排名第11;因此如果台湾希望有大学能够进入全球前十大,“清华”绝对是唯一的选择。现阶段努力方向是打造华人地区首屈一指学府。
清大过去已有许多开创性的教育规画,如多元、跨领域学程,领先全省的通识课程设计,则有大一不分系双专长计划、繁星计划、国际志工、国际交流学习等计划。在长年思考改进该校大学部教育,并参考世界著名学府措施后,该校“大学部教育改进工作小组”针对教育目标以及校园生活、共同必修课、通识教育作全面性检讨,已提出整体性改进方案,正陆续施行中。于此过程中,老师是潜能的激发者与引导者,学校致力于结合校内、外与校友资源,期许学生们在清华学习环境中,经由辅导,扩大生活体验,思索及讨论重要议题,参与社会关怀活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长计划规划能力与执行力,强化挫折复原力以及人际互动与合作精神。
大学的英文是university源自拉丁文universus (宇宙),代表大学经验不受时空限制,欢迎同学们,在完成高中学业后,选择“清华园”作为求知识、求真理的殿堂,清华的优质学习环境,陪伴你体验丰富的校园生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充实自己,以
“究天人之际”,得以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进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