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语文组 孙 旺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殊功能。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广泛联想,多角度比较,训练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合理探索,训练求异思维;再造想象,赏析写作,训练创新表达。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途径多样,无论课内课外的阅读活动,也无论是课内写作训练还是课外自主练笔,都是很好的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机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更是我们最容易做到、最可能做好,也最有力度的平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思考与实践

 

一、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创造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什么?

是创造。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最致命的缺欠是什么?

也是创造。

人之所以最高,就在于人是以主体性的方式存在的,他能够超出他所属的那个物种所给予他的限制,而表现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创造性特征;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不仅能够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超越一定的有限的存在而获得短暂的满足,而且能够在获得短暂的满足之后,仍然继续其超越有限的壮举,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寻找终极的理由,为自己的生活去设计更完美的理想。

二、语文教学培养创造力的特殊功能

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培养创造力的特殊功能。斯坦伯格说:创造力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这里的其他方面主要指知识、智力、意识、精神、思维、个性、道德、美感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工具性不能从文化中抽象出来而独立存在,即它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就语文与人而言,语文也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它同人的思维、情感、交际密不可分,一个人离开了语文也不成其为人。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语文训练必然是思维、情感、人格、审美等的训练,通过训练所形成的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所以说语文教学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阵地,这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性质、地位、功能决定的。首先,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它担负着母语教学的任务,语文现象又融汇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与生活于其中的人密不可分,同人的思维、情感、交际等融为一体,这种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创新品质的培养中所处的、为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其次,汉语表意上有多元化与模糊性的特点,即使一篇比较明确的文章,对它的理解往往是允许多角度与多方面的。第三,语文训练活动本身就是思维体操,作文更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可以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方面,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在造就创新型人才方面,创新品质培养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学生的创新品质主要表现为学习中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创新意识的确立和强化、创新过程的体验,比创造发明的成果更为重要。这正如玛格丽特·米德所说:“儿童通过本人能重新发现一个原理,即使他的发现对人类文化传统的贡献等于零,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未来学家奈斯比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并且逐步主导着人类的社会生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现代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发展人为核心内容的,为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品质,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也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应试思想支配下的僵化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地阻碍着学生的发展:课文理解唯教参是从,本该生动活泼的作文却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它那重灌输轻启发、重接受轻发现的致命缺陷,更是造就了大量个性严重压抑、灵魂逐渐萎缩的人。试想,这样的人在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前能不败下阵去吗?有识之士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在持续着,但要想真正改出成效,必须从“本”——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入手,这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内在动力,与素质教育并行不悖。

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认真反思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所思所为。

⒈广泛联想,多角度比较,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它要求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多样地作出合乎条件的解答。离开发散思维,其结果必然会因思路狭窄而缺乏创造性。

发散思维训练的典范训练命题,如“砖的联想”:单就其用途来说,砖可造房子、砌围墙、作锤子、刹住停在斜坡上的车辆、代替直尺画直线、作线砣等等;继续让思维围绕着“砖”纵横驰骋,还可联想到砖烧制前后的质地,砖的制作过程,砖砌成墙的过程及各种类型的砖等等。随着思维的不断碰撞,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打通了。然后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挖掘、提炼内涵,这样很快就能整理出一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如:⑴成才须有必要的约束——由一摊泥变为一块砖,首先要接受模子的制约;⑵做人须表里如一——砖从外到里是一种颜色;⑶英雄须有用武之地——砖一旦放在路面上是就会成为绊脚石;⑷团结就是力量——手牵手,挽起了长城;⑸艰难苦困能磨练意志——砖不经过烈火的焚烧,只能是土坯一块……我们在平时不妨加强此类训练,这对强化发散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也可利用语文教材丰富的经典篇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资源,以及其他阅读材料,运用比较和联想来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如,风格相同的不同国籍或不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比较;同时代的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同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较。这方面最好的阅读材料还是那些同题文章,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妙。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路”其实可以有多种“走法”。

联想法要求把材料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以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思考,每个人在知识经验的作用下,或多或少都可联想到其他事物。例如,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可以联想到唐太宗(相似联想)、周文王和周武王,蔡桓公、商纣王(相反联想),以及向历代君主进谏的众多臣子如魏征、召公、扁鹊、比干(相关联想)等。我们还可结合“仿句”这种中考高考试题的题型编一些有助于强化发散思维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如,以前在学《与朱元思书》时,要求学生以“不必说那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也不必说那雄奇险秀的黄山,单说那富春江的奇山秀水,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为例句,仿造几个句子。结果他们以“富春山水”为中心,联想到了红叶似火的北京香山、碧波万顷的杭州西子湖、雄奇瑰丽的长江三峡、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等,这些训练的结果,使得同学们不仅注意到了运用准确的词语去修饰、形容各种美景,而且做到了与例句句式的基本甚至完全一致,收到良好的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双重效果。

⒉大胆想象,合理探索,训练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贵在“异”,要求思维主体打破传统的、自己或别人已有的知识和见解的局限,另辟蹊径,将自己大脑储存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用全新的观点来考察对象,独创性是其基本特征。求异思维是一种“能够消除思维定势、打破思维惰性、跳出陈旧思维窠臼”,并进行创造性精神活动的重要途径。

严格地说,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不可能截然分开。求异,必然是发散基础上的求异。在发散思维过程中,我们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诸多结果中有一部分是大多数人也会想到的,这些属于常规思维;而另一部分——也可能是很少的一部分,是由思维主体特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决定的,正是这一部分弥足珍贵,闪烁着创新的异彩。在上述的关于砖的用途的种种联想中,“刹住停在斜坡上的车辆”、“作线砣”等作用可能不是大家都能想到的,这些角度的思维便可称为求异思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在“读”、“听”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善于从新的角度理解“读”“听”的内容;在“说”“写”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加强“一体裁(题材)多体(文体)”、“一事多(角度)写”、“一题(命题、题材)多做”等方面的训练,因为这种训练能极其有效地拓宽学生思路,体现学生创造的个性,更能有力地避免“公式化”的不良倾向——多样化地反映本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如,初二年级的一次写作思维训练课,我随机抽取了“前嫌”、“井底之蛙”、“白菜”三个词语给学生,让他们连缀这三个词语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结果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别的暂且不说,单是以“白菜”为素材的写作安排,两个班级就有不下五十多种方式:有的以白菜为线索;有的把白菜淡化为背景的一部分;有的以烂白菜使自己摔了一跤为契机来引出整个故事情节;也有的这样写着:朋友把“白菜”当成一种花来考自己,而结果使得对花颇有研究的“我”顿时有了“井底之蛙”的感喟,最后以朋友把这盆“愚人花”送给“我”而冰释“前嫌”结束……在这些作文里,假大空极少见甚至不见了,“拷贝满分作文”的现象消失了,所拥有的只是学生们飞扬的个性和那不竭的创造力。

求异思维的极点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要突破常规,否定旧说,在否定中不断完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极具批判性,同时更能体现其独创性,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即反陆游之意而用之,从而变沉郁哀伤悲壮为积极乐观豁达,变孤芳自赏为高风亮节,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再如,大多数写“雪”的诗文,往往对雪那飘飘洒洒的优雅风度和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大加颂扬,若能从另一角度看待“雪”,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去贬“雪”,它借助风势耀武扬威,它以其纯白的外衣掩饰了世间的污秽,它残酷无情使万物萧条等等,如此反弹琵琶更见机杼,表现出极强的独创性,给人以良多启迪。

求异思维可弥补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于熟视无睹的日常琐屑中发现闪光点,平淡中见神奇,为我们展现了一片崭新的视野。但也要注意把握住“度”,尤其是逆向思维更该如此,因为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之类的观点加以求异,是会违背客观规律的。

⒊再造想象,赏析写作,激发创新表达。

再造想象,在文学鉴赏、写作训练,以及人们的认识活动中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果通过再造想象的思维训练,明确形成再造想象的途径,可以很好地提高再造想象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曾运用这种思维训练形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我让同学们明确再造想象的意义:当我们读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绚丽多姿的江南春景图;当我们倾听那如泣如诉的古筝独奏《苏武牧羊》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在那衰草连天的蒙古大草原上,苏武怀抱汉节,步履艰难地行走在雪原上;面对黑板上的一个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轮中秋明月,也可以将它放大成我们生活的地球——这就是再造想象的魅力。接着,师生共同欣赏再造想象的示例:把张志和的《渔歌子》词通过再造想象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投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有哪些形象?词人是如何为这些形象着色的?哪些形象是动态的?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背景是什么?……示例:西塞山的前面,白鹭在水上飞来飞去,漂流着片片粉红色桃花瓣的水里,肥壮的鳜鱼趁着“桃花汛”在欢快地追逐、嬉戏。一个渔翁,坐在小船上,戴着箬叶竹做的斗笠,穿着龙须草织成的蓑衣,悠然自得地在斜风细雨中垂钓。风和日丽的江南春景固然是美好的,斜风细雨的江南春色,更是别有一种情致啊。然后,进行当堂练习:用再造想象,描述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具体形象;你也可以另外选择你所喜爱的诗句;你还可以采用赏析与诗配画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现。(教师提供的诗句有: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经过训练,学生感觉整体上受益很大,也进一步明确了运用再造想象进行阅读的赏析、写作的小练习的基本方法,获得相应的审美与表达的愉悦。其基本的途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图样所显示的意义,二是要努力扩大视野、充实自己头脑中客观事物想象的储备。其中,初三(7)班汪世娇同学的“诗配画”练习很有创意。诗歌《如梦令》的欣赏文字,此处略。诗歌配画意:李清照《如梦令》。见插图一。原为彩色

插图一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可采取如下一些方法:

⒈培养学生具有发现创造的前提——探索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认真思考、有理有据的前提下,能够对课文的结论产生怀疑,甚至敢于对教材的定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敢于对教师的阐述提出不同意见的辨析,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的精神。

⒉培养学生具有思维多向性——运动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成对客观事物立体式的认识,使学习过程的思维能够顺向、逆向、纵向、横向及立体方向的多方面地展开。

⒊培养学生抛弃旧知形成新观念——选择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根据不同的角度转向,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观念、新的认识途径。

⒋培养学生加强对事物的认识——综合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于发散,因为它是直接联系着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所以能培养学生思考的灵活性、多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但要使学生对同一问题作多角度思考,进行丰富的想象,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和综合思维的能力,并不断加以深化。

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着多种思维的激活机制。例如,针对基本弄懂课文整体意思之后,提出几个具有发散性思维特点的问题,激励学生展开“自主、合作”,进行积极的探究。

我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在十五分钟疏通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三项自主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只需选择其中一项活动进行充分的问题探究:⑴本文中有个奇怪的数字概念处处渗透着,那就是“三”。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三答”。你还可以从文章中找出哪些含有“三”的意味的事件过程,请写成具体的分析文字。⑵本文的结构、详略很有讲究,请你根据原文做些分析。⑶阅读本文,读者普遍认为邹忌是最了不起的核心人物,仿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一切功劳都是他一人的。对此,你怎么看待?请结合原文作具体的阅读分析和人物“功劳”辨析。

以上三项学习活动有这样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它们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没有对原文进行条分缕析,让学生针对原文熟读深思,不受辅导用书和教师讲解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完全需要学生的自主研读,必须动脑筋思考、动手书写成分析文字;二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不先入为主,就是要为学生的自主研读、自主探究留出足够的“空白”;三是,学生必须充分地读懂课文,要有认识的深度甚至得读透课文才行;四是,探究活动项目的选择有较大的自由性,不唯一,不唯书,不唯师,无论你选择哪一项,都能够渗透进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技法、人物塑造的综合性理解,都能从特定的学习角度深入理解全文。这样一来,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就很容易被充分地激活。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及上交的分析文字,绝大部分都是很有独到见解的,而且能够紧扣课文具体内容来谈认识,教师只需要分几个层次进行具体的总结和提领就可以了。

四、在读书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读书报告

阅读素质的提高是语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提高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是当务之急。读书报告课就是在学生自读、自研课外阅读名著或教材以外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读书笔记之后再作报告的。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主题思想、内容精华、德育收获、文体知识、欣赏析疑、谋篇布局、语言特色、作家风格、写作借鉴等方面内容。学生可写成文学评论,也可写成心得体会,各抒己见。这样做,既能锻炼学生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不会阅读的弱势。

读书报告会,在刚开始举办的时候,班级里并不是很多同学都有较高的热情。

插图二

但随着我(作为语文老师)在每间隔三个周的周五进行一次示范性读书报告(总计三次)之后,20103月开始,同学们就纷纷在“班级图书角”借阅图书或杂志,并且有同学开始准备“报告会”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了。

下面选取了四位同学的“读书报告会”的文章片段。

我们班级举办的“读书报告会”活动,是从2010年的521日正式开始的,现今仍在继续。(见插图二:黄丽华同学正在进行读书演讲

其中,还有的同学在读书过程中进行了连续性的读书心得的写作活动,尤其是初三(7)班的汪志伟同学,她对作家曹文轩《草房子》中的人物进行了系列次那个的欣赏与写作。下面姑且以笔记选段与图片的形式展示她的学习成果。见插图三、插图四:汪志伟同学的读书心得笔记

汪志伟同学对《草房子》这部作品中的众多人物,从2010年的927日到1222日,每两周一篇,自主写出了系列的读书心得笔记共计八篇。类似的自主写作系列,她仍在继续,不过已经转到《爱的教育》这部书了。

现摘录她《草房子》“人物系列”之八的部分内容:

品《草房子》人物之“桑乔”

初三(7)班  汪志伟

桑乔,油麻地小学的校长,小说主人公桑桑的父亲。

在小说《草房子》中,它扮演着一个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忘记他,但似乎又能在突然之间记起他的角色;也就是他这种角色的充分刻画和渲染,给小说《草房子》增加了普通却不能缺少的色彩。

桑乔很敬业,为的是实现他自己的理想,这背后有着他那份执著的付出。说起桑乔,我又再次想起了高尔基《童年》里的又一个人物——外祖父。桑桑撕掉了父亲桑乔笔记本里的“荣誉章”,桑乔因为儿子的这一细小的错误而对儿子大打出手,他竟然毒打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桑桑;《童年》里的外祖父呢,是因为外孙阿廖莎顽皮而弄坏了一张桌子上的布,居然大打出手,毒打了自己年幼的外孙。

但是,我坚决否认有人认为的“《草房子》中的桑乔有《童年》里的外祖父的那种六亲不人的‘悲哀亲情’!究其原因,桑乔的此次举动,对他来说是一次对儿子桑桑的很有教育意义的“过度”教育;对他自己而言,也很有意义:桑乔从此事当中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对儿子关心得很不够,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在儿子生病的那段日子里,桑乔拿出了自己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对儿子的深深的爱。让我回味无穷和十分感激的是:桑乔替我解读了:“父爱到底伟大在何处?”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就在于:当儿女们感觉走投无路之时,父亲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那份超越一切执著的无私付出,并藉此来表达自己对儿女的关心,无论父亲表达的方式怎样,效果如何!

桑乔最终明白了一个真理: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荣誉”(如,他笔记本中的那份“荣誉章”),而是生命、责任和关爱。

这应该是《草房子》中“桑乔”这个形象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插图三                                  插图四

 

学生“读书报告会”活动的片段选录

(一)

……

那么这一看似闲笔的情节有何妙处呢?

这就是《红楼梦》中被脂胭斋称为“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原来,王熙凤作为当家的少奶奶借管理荣国府的家务,一直背着包括贾母在内的上上下下、靠迟发公费月例放债,“每年少说也得翻出一千银子来”(平儿语)。王熙凤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单是把下人的钱拿来克扣,她连老太太和太太的都敢挪用,都先扣住不发,而且即便是“十两八两零碎”也要攒到一起放出去。这种追求个人财富与权势、置家族利益于不顾的“挖墙脚”行为早引起了众丫鬟、赵姨娘等人的不满。“放月钱”一事看似不经意,事实上,它却是一件十分吃紧的事。作者在黛玉初进贾府的繁忙笔墨中让王夫人在新来的客人面前都忍不住这么轻轻一问,这就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因为王熙凤干这事终究是纸里包不住火,短短的7个字“月钱放过了不曾?”字字千钧,难怪王熙凤立即用“月钱已放完了”搪塞过后,赶紧将话题支开,说一些“找缎子”的无关痛痒的话。由此可见,这7个字真正触及了她的敏感神经,戳到了她的痛处!这样的“闲笔”实在不“闲”!

有很多“红学”者认为作者在取名时有一定的隐意,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在开拍时受到很多意见不一的评价,今天我就向大家展示一下新旧版《红楼梦》电视剧定妆照对比。(彩色图片省略)

老版选角色的时候,导演就曾经说过,林黛玉不一定要是最美的,但是一定要柔软的气质,陈晓旭的演绎可谓十分到位,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那么动人。

再说新版,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吗!请看:“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我丝毫没看出来她的气质在哪里,满眼的只有她的幼稚和那木纳的眼睛。

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是薛宝钗的人物形象,漂亮的张莉把人物塑造的非常饱满,看见她你就会觉得薛宝钗就是这个样子的,新版的完全看不出来薛宝钗哪里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了?薛宝钗是给人圆润的感觉,当然不是胖的意思,这个少年版的脸太瘦了?丝毫没有那种华贵的感觉,大宝钗的脸是够圆了,不过那是肥!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欧阳奋强演绎的已经不需要再评价什么了。可是,可是新版的小宝玉没有一个地方符合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还有人能超越邓婕吗?至少我认为很难了吧。可以说新版的王熙凤绝对是不好演的,因为前面那个太出彩了,可是新版的就不说什么超越了,关键是连合格都没合格,凤姐心狠手辣的、机关算尽“很”聪明的那股子劲头,一点都没演出来,满眼的软弱无力.就这样的还能掌管荣国府?怎么可能!

贾琏是一种小生的形象;而新版贾琏远远失去了那种眼神、气质。

贾母,这种大户人家的大长辈,养尊处优,长的也应该是慈眉善目的,可是新版的老祖宗呢,眼神里满是伶俐和严肃。

尤二姐绝对是个“尤物”,当然不是因为她姓尤。有了王熙凤泼辣的对比,越发的能够衬托出尤二姐的那份温柔和依赖;她的软弱和天真是造就她的年青的人生悲剧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这个新版的尤二姐,从外表上,我们丝毫看不出她的温柔和软弱、天真,倒是有一种嗲嗲的味道——骨子里头,这就没有了一丝丝的个人魅力!

能够成为荣国府的当家人,必然会是有一些威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让武则天来演,尤其是归亚蕾的扮相和年纪足够当贾宝玉的奶奶了,那架势、那气质真的应该去演贾母。

出家人(妙玉),也是可以戴花的吗?而且还是粉色的呢。

您的长宽针织衫太过销魂,另外,您惨绿的脸上究竟是积攒了多少怨念呢?

新版的这个贾琏的亲妹妹,被毒打一顿,她竟然不吭一声。最后,被中山狼折磨而死去的二木头,也打扮得真是分外妖艳多姿。

这个神秘并且大有来头的美女瞬间变成了黑寡妇,古代的女人是可以穿一身黑的吗?那是大禁忌。

这分明是刘姥爷,哪是“刘姥姥”呢!

1987版红楼梦(又称为“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我国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大型古装连续剧,共36集。本片前二十九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七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这部电视剧于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地方电视台上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稍微了解新旧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同学都知道:两部电视剧虽是同一部著作的改编,结局却很是不同。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两部电视剧的剧照。它们不仅服饰不同,色彩展现程度也不同。但它们却表达了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它们让我们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要忘记那些历史巨著,它们的出现促进着我国文学的发展。

这一课,我们进行了关于《红楼梦》某些方面的探讨。再回首,我们不会忘记这些伟大的作品;再回首,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们,在中国文学艺术这条星光大道上,还会有很多伟大的作者出现,我们希望这条道路永远都是光明的、无止境的。

(《<红楼梦>随谈——“央视版<红楼梦>”与“新版<红楼梦>”的对比赏析》。作者:黄丽华)

(二)

……

《老子•持而盈之章》中说:“金玉满堂,莫之能首,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而遂身退,天之道。”也就是指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得住。富贵而骄奢,就是自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后要抽身隐退,这是自然的规律。一些人在获取一点成功后,就骄傲自满,向他人肆意夸耀并认为他人都不如自己,但是他不知道大家都在渐渐的远离他不愿意与他交友。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人处事怎么就不能忍住自己骄傲的心呢?

我们现在处于人的少年时期,就好像春天,鸟语花香,春光明媚,但是时间不过三个月而已。然后是那炎热的夏天,凄凉的秋天,如此循环。人的寿命又有多长呢,怎么能轻视自己的生命呢?沉溺于网吧游戏中;欺侮老实人;和不良的人啦帮结党;不学习,不听教诲。时光会过的很快,一去便不会再复返。少年时不学无术,到了年老的时候后悔就已经晚了!所以青少年的时候,千万要忍耐自己,不学那些不良嗜好。否则,就会悔恨终生。何况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以学业为基础。可是现在学习条件那么好,为什么很多人就不肯努力读书呢?有些人说读书苦,但是现在不吃苦,以后怎能尝到那份甜呢。现在玩的快活,可是以后又怎么办呢?难道让父母抚养一辈子?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能从事一份好的职业,过上一个好的生活,那么就忍受你所谓的苦,你所谓的难,努力学习吧。

(《<学会“忍”的生活艺术>解析》。作者:张鈺荣)

(三)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这样的语句,大家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儿童歌曲《童年》里面的歌词讲到童年,大家一定会非常难忘说不定会因为某件趣事而笑起来呢!我也有一件好玩的事,也许会有人觉得很无聊,但是我觉得很有趣。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妈妈每天让我背“人之初,性本善”什么什么的。我用了足足一个学期的时间死背活背终于背完了,等到老妈要检阅的时候我竟然全忘了,我把全部内容都背错了,老妈很生气……现在想起来还会笑一下,因为那时的我真的很好笑。但我相信大家的童年里也有不少趣事,而那些有趣的时光是我们人生最好的记忆。

而今天,我要说的主人公却不是那么的幸福,他过早的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他就是阿廖沙,阿廖沙有许多的亲人,除去世的父亲,以及改嫁的母亲;他还有贪婪、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外祖父经常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他也有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母一般宽大胸怀的外祖母。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让他在黑暗孤独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这里面也让人有所感悟。

……

整本书给我的感触很大,我与阿廖沙的命运不同,我一生下来父母爷爷奶奶就对我百般疼爱,我要什么他们都会尽量满足我,妈妈也很少打我。阿廖沙就不同了,他生下来还不到3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又把他扔给外祖母,自己却改嫁了,阿廖沙在外祖父那里经常遭到毒打,外祖母却对阿廖沙很好。在外祖母谈分居的时候,一边是外祖父的黑暗,一边是外祖母的光明,阿廖沙选择和外祖母住在一起,所以阿廖沙才会变的善良。这也告诉了我们一点:人的性质是可以改变的。正是这样,阿廖沙的童年才有那么一丁点光亮的色彩,但却及大地反衬了他整个悲惨的人生。

(《高尔基<童年>的“童年”联想》。作者:孙芮)

(四)

    我今天演讲的内容是关于东晋末期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都是非常坎坷的。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他与母妹,三人艰辛度日。他们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时的社会名士。陶渊明和外祖父生活久了,他的个性、修养等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孟浩然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这首诗表明了孟浩然对陶渊明的崇拜之情。李白《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这也表现了李白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这表现了杜甫对陶渊明的欣赏。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对陶渊明有着不错的评价,这些较为客观的评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应该多了解他,多学习他的著作。

(《亦悲亦喜的陶渊明》。作者:兰婷婷)

——以上的第(四)选段的作者,是从“生平坎坷,学富五车”“官场怪客,志趣不凡”“诗艺之宗,归隐之圣”三个方面,比较具体地阐述了陶渊明“作为诗人、作为东晋官员、作为东晋时代的普通人、作为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等等“亦悲亦喜”的人生历程(一名初中学生的理解),虽显稚嫩,但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⒈写作,就是一种创造

在语文教育中,不但阅读是一种创造,写作更是一种创造,既然每个个体所体验到的生活是如此千差万别,那么,他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自然更是千差万别。对于学生来说,他既可以很真实地按照他的体验来抒写,也可以不受事实的限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和夸张,比如,写作童话和科幻小说。在此过程中他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因此,相对于阅读来说,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以自我表达为方式,而要求他按照某个公共的套子——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去写一些连他自己都不明白的、只是人云亦云的空话假话和陈词滥调,并以此来取悦于别人,这样的写作,不但是对孩子创造力的一种莫大的损害,更是对人格的一种扭曲,并且,严格来说,已远远背离了教育的宗旨。

⒉作文的关键是激发创造思维。

我们仍然要引导学生关心未来世界,着眼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更加重视想象力的开发,仔细观察蕴藏在学生个体中的潜能,并把它挖掘出来,形成学生主动发挥潜能的意识,在作文中展示聪明才智,显露出独创的才华。

作文创造教育的关键是激发创造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开发,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一是独创性,即对司空见惯完美无缺的事物敢于提出质疑,特别是能够主动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二是连动性,即由此思彼,善于联想,看到一种现象以后能立即向纵深、反面或者相似、相关的事物上去思考;三是多向性,即发散性思维,它主要依赖于发散、转向、创优进行思考;四是跨越性,即通过想象、转换、联想,加大思维的跨度;五是综合性,即聚敛性思考能力,通过智能复合、思维统摄、辩证分析综合外部信息。

⒊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是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一类是假设作文,就是假设某种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和补充,如《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假如扬科生活在新中国》《假如我当语文教师》等。另一类是幻想作文,如《20年以后的我》《我发明了新型玻璃》《我的绿色牌环保汽车》等。

二是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写作,就是要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如写争论性作文:《愚公是还是》《串门有益还是无益》《同步训练的利和弊》等。

三是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一类是同一题材的多角度立意。如提供王明和张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从驶过的自行车上掉下一个纸包……”这样的题材,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写作。另一类是变换主题,续写课文。如写《东郭先生再遇恶狼》《狐狸和乌鸦第二次见面》《龟兔第二次赛跑》等。学生选材新颖,寓意深刻,写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文。

例如我的一次成功的作文实践课(课例摘要)

㈠ 教学策划的生活与文化缘起

公益广告,是一种与商业广告相对而言的,是“广而告之”的真诚、善意的、不带商业色彩的广告形式。真正给它冠以“广告”的名称,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首先是1986年贵州省电视台播出的“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接着,198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推出不同内涵和形式多样的“广而告之”的公益广告。

近年来,在铺天盖地、不绝于耳、想回避是绝对不可能的商业广告声音和身影中,公益广告作为广告文化的一种形式,正在以它特有的魅力,日渐在报刊、荧屏甚至电影上展示各自的风姿,总能给人带来很多的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有很多的公益广告的主题还涉及大主题,如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下岗再就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主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送来了缕缕文化清风。值得称道的是有些公益广告,无论是背景的设置,还是广告语言的创作,抑或是音乐的渲染,都越来越颇具创意,它们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使人们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无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这种紧密联系生活的公益广告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内容。为此,我设计了“公益广告”这一系列的训练活动。

㈡ 训练设计及写作提示

围绕“公益广告”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三项小型的写作训练活动:

⒈介绍一则公益广告

⒉赏析一则公益广告

⒊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提示

“介绍”应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赏析”应是在介绍的基础上阐发你的观点和认识,或者感受,可以评价广告主题,也可以评析广告的艺术形式,都应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设计”就不拘一格了:可以是一组画面的蒙太奇组合,也可以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还可以是一段“润物无声”的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写作公益广告应力戒生硬的说教,更不能将它庸俗化,变成简单的标语口号,而应该抓住典型性的镜头和颇具震撼力的点,用新颖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意识,激活了大家的创造潜力,佳作很多,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均有很大的收获。

㈢ 佳作展示(限于篇幅,每项只精选一则)

⒈“介绍一则公益广告”的佳作精选

“我们的家在哪儿?”

——介绍一则公益广告

某晚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中华好风尚”公益广告:在一望无际的浩瀚沙漠之中,几匹斑马望着家乡,它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失望和无奈。它们在干什么呢?它们为什么这样的无望呢?它们在寻找自己的家园。可是,它们举目四望,只有看不到尽头的沙漠,它们的家在哪儿呢?

“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句话鲜明地写在了画面的左边。

试想:人类如果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要不了多久,也会“无家可归”的!

307  黄丽华)

⒉“赏析一则公益广告”佳作精选

关心父母

——赏析一则公益广告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有关亲情的公益广告,广告的内容大致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在周末精心地为儿女们准备好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儿女们“风卷残云”之后即扬长而去,于是老两口对着剩饭剩菜,从周一吃到周三……这则公益广告的中心是告诉儿女们,老人必须得到充分的应有的关心!

这则公益广告的许多镜头拍摄得恰到好处。如,准备饭菜时两位老人兴奋而期待的表情,两位老人看着儿女们品尝饭菜时那甜美的笑容,老两口从周一到周三吃剩饭剩菜时的孤单神情,等等。广告中虽然没有文字的提示,但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已经通过画面完完全全地传达给了观众。

看完广告之后,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当我认为理所当然地吃着父母精心做好的饭菜、穿着父母准备的衣服、花销着父母的血汗钱时,我可曾给过他们一句关心的话语、体贴的照顾?当我常常以早出晚归学习忙为缘由,逃避与父母间的促膝交流时,我可曾体会过他们的感受呢?

身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却连最起码的孝道都没有尽到,我觉得自己很自私。但同时我又有些庆幸,庆幸我的悔悟还不算太迟。我要让我的父母亲知道,我是真的爱他们的。此刻,我已经准备好了一壶香浓的热茶,等待下班归来的父母亲。

301  庄露露)

⒊“设计一则公益广告”佳作精选

如果……

——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鸿蒙伊始,地球一片荒凉,一切都杂乱无章。于是,天神派绿衣仙女来到了人间,善良的绿衣仙女用手中的魔棒轻轻一挥,顿时,奇迹出现了:天空变得蔚蓝了,河水泛起了清波,山川片片葱绿,生命从此时开始。绿衣仙女很满意地飞走了。

经过无数的轮回,当天空的云层变成灰色时,天神再次让绿衣仙女去拯救这个不堪重负的地球。但当绿衣仙女再次站在这里时,天空不再蔚蓝,河水被绿青苔所遮盖,鱼儿们在做最后的挣扎,满山遍野满眼的是荒凉,动物的尸骨随处可见……绿衣仙女在极度地震惊中再次挥动着魔棒,可这次却没有出现奇迹,灰色仍旧是灰色……绿衣仙女手中的魔棒下坠,下坠着,魔棒化作一滴晶莹的泪珠,“啪”地掉落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了……

301  齐海宁)

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唤起业已接近冷却的质疑、发现和思考、创造的热情。无论是在阅读课堂,还是在写作课堂,我们都应该把发现权和创造创造权还给学生;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以暗示,创设发现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品尝到发现和创造的乐趣。而且,从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角度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利在当代,功在恒久的大事……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从中精选出若干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再交给学生讨论。”我想,钱梦龙老师这句话的出发点,正是强调要用用学生自己所提的思考、探究来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作为教师,还要适当点拨,教会学生在难点处质疑、发现、思考和创造,在易错处质疑、发现、创造,在关键处质疑、发现、创造,在无疑处质疑、发现、创造。“自古庐山多面目,何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有理由坚信:语文教师自身的开放、钻研、执著的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和实践行动,一定会点燃我们的一代代中学生的创新火花,使之绽放出点点异彩。

    参考文献:

①庞学光《论教育之超越》,《教育研究》1998年第11期。

②谢红《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创造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5期第9-11页。

③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月第1版。

④甘华鸣等编《创新的策略——通用方法指南》,红旗出版社19999月第1版。

⑤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20077月第2版。

⑥张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之友》1996年第12期。

⑦端木《美国作业:令人着迷的游戏》,《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9期。

⑧张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与实施方略》,《中小学管理》2009年第7-8期。

⑨曾宪一、高艳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年第1

⑩木艮《钱梦龙老师的提问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正文内容:15401字;插图四幅)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