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学引领思维
科学素养提升能力
——谈思想品德课的中考复习策略
马鞍山市二中实验学校 谷继珍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本文以一节中考复习课为例,从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紧扣时政,精细设计题目;讲练结合,总结答题方法;以生为主,注重能力培养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政治中考备考如何开展时政热点复习,养成科学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考复习 科学素养
能力提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这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一致的。
纵观各地政治中考的试卷可以发现,与时政结合是中考命题的必然趋势。特别是自中考政治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强,时政性也越来越强,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大多是以时事内容为背景资料。因此,政治中考备考要重视时政热点复习,提高备考复习的效益。
怎样上好中考复习课,很多老师都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使我深受裨益。其中,我校王丽老师开设的一节关于《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的中考复习课,给我印象深刻,深受启发。这节课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突破了初三复习课由老师带领学生复习知识点,继而讲解题目的一般模式,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性,巩固知识、引领思维、总结方法。在整节课中做到了以问促学引领思维,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课堂结构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整合知识体系,由学生带领同学,以问答的方式回顾和重温本课相关知识点,;环节二:结合时政热点,小组展示搜集的相关时政热点,并由学生自行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三:实战演练中考,通过中考真题的演练,做到对于本课知识点的灵活运用。环节四:总结答题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掌握此类问题的答题规律。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对中考复习模式的一次大胆创新,为如何上好中考复习课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这里就以这一节中考复习课为例,就如何巧用时政资料,组织好思想品德课复习阶段的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虽然现在的中考实行开卷考试,注重能力的考察,突出对时政热点话题的解读与分析。但若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就成为无本之木。对时政热点材料的解读,也要以课本知识为依托,明确“题在课外,理在书中”。学生要学会运用课本上学过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时政热点话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中考复习要依据考纲,紧扣教材,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书本里的备考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安排设计时政复习内容,这样进行的复习训练,效果才会显著,知识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得到升华,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基础知识夯实了还不够,考试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因此,我们还需要把零散的知识糅合起来,以单元或主题为单位构建完整而相互关联的基础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王老师这节复习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整合知识体系,重温第四课的知识点,梳理该课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联系,梳理本课的知识脉络,引领学生整合知识体系。这一课虽然只是单元复习,但我们在上复习课时还要打破课与课、节与节和各年级知识点的界限,将三个年级的相关内容互相渗透、互相联系,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归纳、整理,深刻理解基础知识,并能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我们在中考解题时,才能更迅速、更准确地解读时政热点材料,把题目“吃透”,提高答题准确率。
二、紧扣时政,精心设计题目
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思想品德课中考命题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关注国家重大时政事件,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一些有预见性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做到“有备而考”。为此,师生要时时做个有心人,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及相关时政杂志等多种渠道,进行时政热点材料的收集工作,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与教材联系广泛的时事政治往往更受到命题人的青睐,教师还要结合中考考点,做好时政热点的筛选工作,把握时事政治重点,提高中考复习效率。
本节复习课注重课本知识复习与熟悉社会热点材料相结合,由学生分组收集与课本知识点相对应的时政热点材料,每组选择一名同学为代表担任时政观察员,向全班同学展示该国策和战略所涉及的最新时政热点材料,如学生展示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等材料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王老师更进一步让学生根据本组搜集的热点材料,自行设计与之相关的题目,并展示筛选出来的优质题,由其余三组同学共同解答。学生在搜集材料、命题与解题的过程中,学会关注周围生活的问题,将关注的视角从小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舞台。教师引领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上学过的基础知识分析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当然,学生的认知程度毕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可以根据材料、问题与知识点联系的紧密度对学生的问题设计与答案编写进行评价。当学生的题目或答案与知识点相脱离时适当地提示、引导。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又确保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讲练结合,总结答题方法
从近年的中考试卷来看,命题者往往会以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的时政热点素材作为试题背景,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构建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理解及运用能力。但有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看到熟悉的材料,心里高兴,就下笔写个不停,结果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审题能力较差,搞不清设问的指向,不能准确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把握试题的意图,理清答题思路,造成丢分失误。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时事热点材料试题的解题方法,也是提高学生中考成绩的一个关键问题。王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以两道中考真题为依托,进行实战演练,在对中考真题的剖析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时政题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方法。要提高时政材料题的答题准确率,就要做到“读、审、联、清”。首先,“读”,要读题目所给的时政背景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找准“关键词”;其次,“审”,就是审设问,根据审问中的关键词,确定设问的类型,确定答题范围;再次,“联”即联系所学知识,回归教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问题;最后,“清”即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清楚作答,避免说套话、空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有效地方法为指导,学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答题失误,提高答题准确率,所以教师在中考过程中要坚持讲练结合,将方法指导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和解题过程之中,做到融会贯通。
四、以生为主,注重能力培养
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后,开放性和创新性试题越来越多,很多中考试题都加大了学生自主分析、言之有理的得分力度,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指导老师,我们在埋怨学生能力不足,答题有欠灵活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自己有没有给过学生磨砺能力的机会,是否给学生搭建过展示能力的舞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过程,要始终以学生为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能力为重,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王老师的这节复习课的最大创新之处就在于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从整合知识,搜集材料,播报新闻到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部由学生亲自操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在这样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提高了学生兴趣,消除了胆怯心理,可无拘无束的表现自己,提出不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勇敢的进行思考、追求。如果学生能长期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不断地锻炼自己、展示自己,中考时政题型所需的能力要求也就自然从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强调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强调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等。所以一节高效的政治复习课不仅在于引领学生复习旧知,更要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在复习中完成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目标的同时,其思维能力和答题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总结方法的三重目标。中考复习的征途是忙碌而疲乏的,作为老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总结方法、提升核心素养,为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顺利通过中考,飞向更灿烂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