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马鞍山市第九中学
孙百荣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主要以进城务工人员、郊区菜农的子女为主,学生的学习成绩、养成规范都很差,纪律观念不强,素养很低。记得初一刚建班时,学生打扫卫生敷衍了事,上课打闹、不珍惜班级荣誉的事时常发生;班级中的不良现象没人过问,班级缺乏正气;即使个别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关心班级事务,不愿担任班干部。面对这样一群野性十足、自由散漫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我决心从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入手,逐渐地培养起他们“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为让学生参与班级活动,我在开展班级活动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愿参与。要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就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此我召开了“我成长我负责”的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针对“谁对我负责?”“我如何对自己负责?”“班集体在我成长过程中作用?”“在班级中如何做一名对自己负责任的人?”“在活动中如何同他人合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培养,集体建设需要成员的积极参与。
二、让学生广参与。班集体建设离不开学生全员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有差异,但参与班级活动应该无差别。我根据需要设置了三十多个岗位,学生依据自己的意愿竞聘岗位,基本上每人都有一个岗位,每个岗位职责都很明确,在班级中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负责”。允许一个人可以兼任几个岗位,一个岗位可以由几个人共同完成,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帮助能力弱的同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让学生真参与。我班规定,班级重大事项由班主任或班委会提议,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由全体学生投票表决通过。这样就避免了班级中重大事项决策权过度集中于班主任或少数班干手里,使班中大部分同学都游离于班级管理之外的现象。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就会真心地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当中真正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和幸福,让每一位同学在班级里都有存在感和成功感。
四、让学生能参与。班级岗位的设置、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不能提出超越他们自身条件的要求,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给学生自我发展提供选择的条件和发挥的空间。
五、让学生爱参与。班级活动的开展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项活动的开展事前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活动的开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真正让班级的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班主任只对活动的开展做些指导性、协调性的工作,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这样做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挫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实践,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完善自我。如我班不定期地举办个人才艺展示、硬笔书法比赛、滑稽幽默大赛、趣味运动会、春游放风筝等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六、让学生会参与。班级岗位设置要职责分明,要适时检查、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履责情况能有明确的预期:班级活动的开展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班主任要适时恰当地进行引导,注意发挥班级活动积极分子的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促成班级合力的形成。同时对活动中出现的不利于班集体建设的不和谐因素,要旗帜鲜明地、及时地加以干预,确保班级活动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开展。保证学生的自我发展不会偏离轨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要让学生争参与。在班级活动开展时,可适当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的履责情况及时通报,对尽职尽责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对不负责任的同学要及时给予提醒,并将学生的履责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学生入团、评优结合起来,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争先创优”良好的氛围,通过评选激励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
八、要让学生恒参与。班级活动的开展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学生的岗位履责要做到精细化、常态化。要让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
一年多来,我们为学生开展了许许多多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爱好特长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体验类、探究类、实践类、服务类等社团活动、社区服务,让学生从学习者向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转变,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让学生在参与中、实践中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