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为你点亮一盏灯
马鞍山市新市初级中学
夏同云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育提出了前行的方向,我们要懂得学生,重新审视成功,提高自身素养,为学生点亮生命的灯。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更新标准
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家长,我目睹着正在读高三的女儿生活的辛苦。她每天行色匆匆地奔走在家和学校这两点一线上,上学时太阳还未升起,晚自习下课时早已月过中天。夜阑人静时,小区内除了路灯外,还透出灯光的几扇窗口中,必定有属于女儿的那一盏。高三的生活是黑色的,几乎所有经历过的人都这么说。但在闲聊时,听到抱怨学习苦的也有初中和小学的家长。但家长们一边心疼抱怨,一边依旧打听课外辅导班,无形间成为了孩子苦难生活的帮凶,似乎挤占孩子所有的时间才能心安。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在升学压力下,这样的情景是司空见惯。考试的分数是1,其他素养是0,只有先画好这个1,后面的0才能体现出价值。连重点高中的门槛都跨不进,再好的综合素质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极端:付出一切为了在考分上超越。还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到了初中差距越拉越大,成为了永远占据教室最后一排的人。三年下来,除了一张毕业证似乎什么也没学到。家长也在人前扬言:“我家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在学校养大些就出去打打工,学个手艺……现在这社会,怎么着也能混口饭吃
”。这是另一个极端:初中三年只是混时间,等长大。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不禁疑惑:需要学的知识,必须要付出所有时间才能掌握吗?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成绩差的得不到分数就一无所获了吗?优秀的学生学得像个陀螺,苦!基础差的学生学得空虚,苦!处在中间的学生想上进难,退步又不甘心,坚持的也很辛苦。面对学生的苦,作为家长的我感同身受,作为教师的我怎能无动于衷?我常常想: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是家庭未来的希望。在这所学校的三年,他们将会怎样度过?在他们生命的三年时间中,我们相遇,有了师生的缘分,我的存在,我的教学,我所任教的学科将会对他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核心素养的发布,好似指路明灯,给在应试教育漩涡中迷失了方向的我指明了前行方向。
其实“核心素养”就是以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对教育培养人才提出期望: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从“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等。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素质教育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已三十多年,为何今天又来讨论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如是说:“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模式,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模式化,而实际上,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基层探索应该是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
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长期以来,只有方向,没有明确的具体化的内容。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但同时也让教育工作者感到迷茫。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校教育点亮了一盏明灯。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那么哪些素养是核心的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相当一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焦点是学业成绩,却忘记孩子最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路径成为这样的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既然这样,在学生成长的中学时段,学校教育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做什么,我又该如何做呢?于是我不得不开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周末,一个卖酒的宣传活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宣传者先是用扩音器在小区内广而告之,说一点半将会有一个名酒优惠促销活动。时间到时,楼下居民健身广场喧闹了起来,但热闹了十几分钟后声音戛然而止,我好奇的走到阳台向外看,原来是有人报警说噪音扰民,警察来制止他们用扩音器。我心想,这下白忙活一场,要撤了。谁知宣传方竟然扯大嗓门依旧在举办。但旁观者没几个,还都是老太太看热闹的,恐怕一瓶酒也卖不出去吧?我继续站在阳台看着。但情况出乎意料,活动方给看客们一人一袋洗衣粉后,在小区内玩耍的孩子和经过的路人被吸引了过去,看客队伍壮大了起来。接着宣传员在讲解中国酒文化,介绍名酒知识时,会问一些问题,答案在他介绍过的内容中,看客每参与答对一题就会得到一袋洗衣粉。这样一来,原来领了洗衣粉准备走的人就又被吸引在了周围,人越来越多。宣传员开始和看客互动,让他们说说喝酒的好处,无论怎么说都会得到小礼品,这下人群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最后宣传员列举他们的酒的好处,以及放弃巨额广告费让利于民的举动,说这次宣传不为卖酒赚钱,只为作宣传,赚个口碑。看客们似乎失去了理智,纷纷解囊买酒,几乎人手两箱。这个结果让阳台上旁观的我瞠目结舌。细思销售成功的原因,是宣传者抓住了看客的心里,让看客变成了顾客。把在我看来不可能的事变成了一定的事。反观我们的教学,也有许多的不可能:做作业都没时间,不可能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来,不可能指望有独到的见解,连家长都管不好的孩子,不可能让他知书达理……学校教育,就需要我们把不可能变成有可能甚至是一定能,就要采取恰当的方法。
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成全学生的不同。要提高教育质量,当务之急是要明白教育对象——学生是什么样的,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智力水平、来自于不同的生长环境。种种不同决定着他们在学校学习时的状态必然是不同的,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又怎么会收到期待中的效果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不是整齐划一,像流水线一样的,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成就他们的不同,让每个学生散发出属于自己的魅力。
其次,需要重审成功的概念,更新评价标准。什么是成功?对于为师者来说,成功是学生成绩优异,桃李芬芳;是职称评定顺利,惹人羡慕。对于学生来说,成功是考试分数再创新高,是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固然可喜,但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样的成功。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重新思考、审视什么是成功。原本准备辍学的学生重新走进了课堂,原本上课睡觉玩手机的学生课堂上重新抬起了头,脏乱的校园在学生的清扫下干净了,横冲直撞的学生在你的教育下行止有礼了,和老师顶撞的学生主动去道歉了……能够促进这些变化的老师是成功的,有这些变化的学生也是成功的。核心素养在这些变化中逐渐养成。
再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素养,拓宽自身的视野。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先有一桶水。虽然现在说这话似乎是过时了,但如果不是用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用在学生能力的形成上,用在教师对学生言行的潜移默化上,我觉得一点都不过时。核心素养的教育也包括教师自身素养的养成,试问如果一个不读书,不关心国际时事,言行粗鄙的教师和学生在一起三年,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还有,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核心素养其中的社会参与方面要求具备国际理解和技术运用素养,如果学生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教师除了教学还是教学,没有合适的平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连机器人长什么样都没亲眼见过,航模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些素养只能算是空谈。
学校之所以是“学”校而不是“教”校,是因为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学生的成长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永远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待成品,等待的时间可能是一生。我们要做的,只是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自己,也为学生的生命点亮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中国教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