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推进
创新引领 生活提升
真实深化
----浅谈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马鞍山市花园初级中学
汪祖斌
[内容摘要]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阐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思品课堂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效率提高了。但是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思品课教学中追求“形式”,忽略了“实效”。如何使思品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四方面积提出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
目标推进 创新引领
生活提升 真实深化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政治素养。
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公民品德、公民常识;其次是方法的指导,如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加以实际运用;再有,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后就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方向性引领,确
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摘自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伴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思品课堂收获与困惑并存,喜悦与阵痛交织。作为一线教师,从学习新课程理念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经历了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段,但也亲历或看到了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我们发现这些遗憾的课堂瞬间,往往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新课程理念,常常是披上一层新课程的华丽外衣。拒绝形式,追求实效,应该成为参与新课改的思品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
一、确立目标,为我所用。推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上《我们崇尚公平》这一课的时候,就想到了全国时政课堂大赛上的一节优质的参评课《分配格局》的教案(2013年浙江金华市张璟老师),当时我认为可以把这一环节放到《我们崇尚公平》一课中,于是稍作修改,把这一环节用到了课堂上,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得以释放,完成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但课后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精彩就只能依靠借鉴吗?这种精彩能持续多久?
新课程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节好课出现后,用不了多久,马上可以从互联网、光盘或报刊杂志上看到,或动态或静态,或有声或无声。这些优秀教学资源中的很多教学形式可以被我们借鉴,要出一样的效果却很难。课堂教学是很难克隆和复制的,“教学有法,并无定法,贵在得法”。借鉴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我们崇尚公平》一课中的借鉴,当时我认为这两课的课型相似,且有共同的教学目标,都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提倡公平;又觉得这一环节设置符合自己比较亲和的教学风格,于是就把这一环节用到了课堂上。因此,在借鉴他人好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使用该教学方式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并要考虑自己学生的情况,教学的具体目标及自身的素质与条件是否符合。如果都符合,拿来模仿和使用,既得效果,又使优秀资源得到共享,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关系到整个课程的设定与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会帮助教学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不会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偏离核心。为此,目标的制定要兼顾知识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目标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做到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并开始创新性地进行课堂实践,迈出建构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到那时相信我们的教学会更精彩。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形成。
二、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引领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马鞍山二中实验夏芳教师在教学《人生理财,投资诚信---做诚信的人》这一课时,在教学时,深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一件由于当时没有说到做到而造成遗憾的事情,动情之时,流下了泪水,这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学生,学生也纷纷举例来说明说到做到的重要性,教学效果十分明显。那么这教师在教学中的动情“诉说”是否“替代学生个体体验”之嫌?
新课程实施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回归,思品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时下的课堂,却又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新课改中,很多老师都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讲”遭遇了尴尬,许多老师在课上当讲不讲,当问不问,表现在教学中则是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重要环节的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毫无深度广度可言……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老师们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难道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就真的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了?这就有必要回归本源思考一个本质的问题:“讲”是为了什么?“不讲”是为了什么?所以实施新理念并不用急着要完全摒弃传统的“讲授法”。上述这位教师真诚的诉说,能让学生深受感染并引发思考,这样的“讲”我们为何不用?问题的关键是要用好“讲”这把尺子,关键是针对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要琢磨“讲什么?何时讲?怎样讲?”适时把握时机,讲在点子上,讲求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提高“讲“的实效性。它远远要比那种“貌合神离”的当讲不讲,当问不问更能创造出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教学境界。一句话,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讲求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的东西一概否定。传统与创新一样出彩。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供一个范式,学生在范式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
三、扩展内容,回归生活。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有一次在听原马鞍山市第六中学任定兵老师关于人格尊严这一内容时,一学生突然冒出一句“乞丐有没有尊严”?话音刚落,教室里热闹一片。有学生说:“许多乞丐衣衫褴褛,坐在地上,拿个破碗,伸出脏兮兮的手,向人乞讨,往往遭人白眼,哪有做人尊严。”有的学生不赞同这一看法,教室里你一言,我一语,一时难有定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果断地放弃了原有的教学预设,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见课堂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下课铃声快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经过学生的发言和相互质疑,教师发现学生对乞丐、对人格尊严的认识还很片面,缺少理性分析。此时教师没谈自己的观点,而是要求这生回家搜索有关资料,深入学习人格尊严的相关内容,下节课对这一问题再来到讨论。那么这节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扩展有必要吗?
当今不少教师已认识到教学要“生活化”的重要性,他们引导学生阅读报刊、把新闻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但另一方面,学生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往往得不到解决。这种状况最经常的表现就是教师不能正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当问题显得比较尖锐、尴尬之时,不少教师选择了回避。首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教学生活化”不只是简单地从“形式”上去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而是要落实“教学生活化”的价值:通过“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面对学生“乞丐有没有尊严”这一疑问,采取了在师生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就这一问题发表不同的主张、见解,在彼此的“撞击”中达到共识,促使价值生成。教师的这一处理,其实就体出了教学要回归生活的真正意图——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或疑问、是非观念的碰撞,我们不能回避,而是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牢牢地把握课标,不能丢掉“灵魂”,舍本逐末。生活化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认知,也教会了学生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只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与课堂内容关联,有针对性、思想性、趣味性,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能力,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追求完美,更需真实。深化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每一年都听许多公开课,有的教师在课结束时,总是要当着听课教师的面向学生布置任务,“下课后作一个调查,要求大家……”“下个星期我们搞一个问卷,要求大家……”等等。而事实上,教师限于时间精力、条件等原因,或许根本没有开展这方面活动的具体考虑,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安排这些活动形式,才能体现思品课的完整性,体现教学的完整性。那么这样的课真的很完美吗?
目前的有些课堂教学存在功利主义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有的“公开课”成了表演课,真正上课时,这节“公开课”已经排练多次,有的老师把课堂要提的问题事先就组织学生学习,商量出最佳答案,到上课时其实就是给听课者上演一出完美的话剧……这样煞费苦心的演出可能达到了教师自己的某些目的,如上述教师的做法想要体现教学的完整性。但这样的课堂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是做作!作为思品教师,在教学中是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思品德课是一门着重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学生行为的课程,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才是思品教师教学的真正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都是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谈什么育人的功能,如上述教师这样的“表演”给学生留下的是一次公开的谎言,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曲解了思品课的目的和意义,做法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我们更要追求教学的本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惟有真实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宁要真实的缺陷,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要真实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看待事物。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才进一步深化。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对课堂教学新理念需要经历由学习、探索都逐步掌握的过程。尤如学习书法者首先要从临写摹贴开始,逐步到领会神韵魅力,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想只要我们能够加强学习,加强反思,虚浮低效的课就会越来越少,实在高效新课程的好课就会越来越多。这样的思品课堂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则更易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