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浑然天成
——从教学案例中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之情感融入文本的启发
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 刘颖
【内容摘要】当前,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四项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情感是生命之花、浑然天成“巧”无痕、浑然天成“巧”无痕、激情融入课堂。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正视语文学科的规律,比如语言习得有人文性、实践性、渐悟性、随意性等特点,使教学形成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建设语文学习金字塔,让学生能随时拥有主动选择权,发展自我。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情感;无痕;融入
当前,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当前教改更加科学化,也是教改的灵魂所在。四项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金字塔的四个底边,只有根基扎实了,才能创造令人仰视的辉煌。只有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才能使教学思路更加连贯,从而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情感是生命之花
“亲其师而安其学”,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没有深深的被作者感动。语文素养的教学影视情感的升华。那么,学生如何会有美的感受呢?很多学生反映过:“考试又不考书本上的文章,语文到底在学什么。只要背几篇满分作文,考场一发挥,分数都差不多啊!”结果,语文的课堂总是像无声的大海,一片沉寂。但是,当我们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适时有效地和学生一起“谈情、说爱”时,我们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相撞击,发出火花时。孩子的眼光是如此的炽烈,是别的学科所不能感受到的,是生命之花。顿时,孩子的语言是那么丰富,思维是那么敏捷,45分钟悄然而逝。下面的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案例1】我第一次上完《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后,问学生理解了没有,竟然有一大半的学生很茫然的看着我,表示文中有很多语句不能理解。这节课失败了。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已讲解完了文章的知识点后,问学生“还有没有什么没弄懂的问题?”时,片刻沉寂后,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老师,《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写的明明是紫藤萝花,为什么起名瀑布,和生命又有什么关联呢?”接着,很多学生都七嘴八舌的说起来,茫然的脸庞告诉了教师,他们根本没弄懂文章在说什么?
[思考]:
《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文中语言的理解难度挺大的。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些话,他们只是了解文章写的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但是对这些手法的作用却不能理解。学生提出“《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写的明明是紫藤萝花,为什么起名瀑布,和生命又有什么关联呢?”解释了几遍,学生就是不能理解。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反映:学的很累,不知所云。自己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也有感触:上的很累。总是将学生带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想的总是和我背道而驰。因为,我总是认为这篇散文,只要让学生了解到作者的情感,掌握到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运用,将文章优美的语句背下来就可以了,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一节课下来,囫囵吞枣的说了一通,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更别提能理解到人生命的真谛了。最后,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反而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我明白这篇课文的教学失败。因为,我自己就没有认真的体会作者的情感,一节课,情感的生命之花从未绽放过。
第二次上这篇课文时,我备了大量的资料,真真的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尤其深情并茂的读了宗璞的关于小弟日记后,学生立即有了兴趣。联想到文中第7段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句子,并有了一定的体会,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就通过这一段的理解解决了文章大部分的内容。他们甚至还提出我未考虑到的问题:第二段关键字——“盛”在文章的作用及对生命真谛的理解,这是一节课体会下来,我几乎没做什么回答,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互助的解决了问题。由于我深深的被作者情感所感动,对生命的真谛有了一定的,学生感受到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意相投,彼此亲近,对文学的热爱也就油然而生了。
因此,情感往往依附可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心摇”是主体对“物色之动”这一客观现实的情感反映。情感的发生总是同一定的外界刺激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物色之动”是外界刺激,是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情境。情感的情境性特征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开辟了由境入情的路径。教师要挖掘作者的情感,激发自己的情感,让课堂充满激情,学生才能绽放情感的生命之花。从而唤起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唤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如果说情感是深埋的种子,情境就是随处可入的春风。当春风吹拂时,种子自然舒醒,破土而出。
浑然天成“巧”无痕
语文素养课堂的生成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有了一定的固定模式,解决生字词,作家作品简介,在朗读中消化理解课文,找文章主旨、写作方法。许多学生也摸熟了这招,对于下一步老师要干什么几乎了如指掌。于是,以往的学习热情冷却了,课堂上很少再有高潮,教学时也因此变得意兴阑珊了。情感变得生硬,学生能立即感受到,教师是否有真情真感在教授。我们总是苦于如何想方设法的让孩子有兴趣,能体会作者的情感。结果,生搬硬套,学生在讽笑教师的做作,且更加失去了兴趣。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接着,电子信息疯狂扩张,学生的眼球和思想开始被投影屏幕所吸引,课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语文课成了快餐的吞咽,而非细细的咀嚼。在忙乱中,学生不但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做人的道德观念等是非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吸收和内化也未着边际。只是看着PPT课件傻笑或是看似认真的讨论。一节课下来,真正能够被记住的是文学的内容还是漂亮的图片。所以,如何寓教学于无痕之中,十分关键。
因此新时期的教学方式必将趋于更加丰富、多元化,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创设有选择地、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加强活动型课程再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激情融入课堂
当教师的情感真切的感染了学生,当教师无痕的带领着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那么,此时的课堂正融入了他们的激情,青春,畅想。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的,学生也会充满了爱,和作者一举心灵的鸡汤。不需我们生硬的拉扯着学生说出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他们早已心领神会。
苏联教育家乌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只有对学生的尊重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而只有学生对教师信任了,教师所上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才能在教与学中产生共鸣,达到师生情感的互通,那么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将是高大而完美的,教师自身也受到感染,就会时刻充满活力和自信。就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理智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感受教材。
因此,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正视语文学科的规律,比如语言习得有人文性、实践性、渐悟性、随意性等特点,语文学科四种核心素养无法排出谁先谁后,我们的母语——汉语本身就不具备完整的体系。在教改进程中要恰当地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不忘在教学中努力进行多角度活动课再造,使教学形成形成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建设语文学习金字塔,让学生能随时拥有主动选择权,发展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