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学生物的核心素养
体验快乐课堂
含山一中
杨娟
【摘要】近年提出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新课改的导向,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它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理解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我的日常教学实例简单说明生物课程中核心素养是什么,如何落实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物
科学素养 落实
呈现问题
古往今来,教育是立国之根本,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人们崇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教育逐步发展为知识本位、应试教育,造成题海战术成为师生生活的全部,师生争分夺秒,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意识到,填鸭式教育,过度的传道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课堂成为孩子痛苦的来源,学校也变为不快乐的地方。
本世纪初,OECD率先提出“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去年,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它已然成为新课改的导向,因而我们要了解核心概念,知道学科核心概念,推动学科核心概念的发展,落实。
所谓“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与学科课程教学之间,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包含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而专业素养的达成,也依赖本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
结合我的教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介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课堂的落实等情况:
一.中学生物的核心素养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老师应努力让所有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1.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好奇心,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学习。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实事求是的品质。如蛋白质的检测实验,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需要在碱性环境下,因而双缩脲试剂的使用顺序必须严格执行,学生进行操作时若没有出现应有的颜色反应,我们要求他的实验报告的书写必须如实并形成结果分析。再如生长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等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2.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
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对生物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很深。高中教材中的很多探究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中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这里重视的是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掌握生物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如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体会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孟德尔先是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的材料,然后日复一日的辛勤耕作,观察,记录,在学习孟德尔的生平简介时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者的优良品质,坚韧的毅力,扎实的知识储备等,然后在观察高茎与矮茎杂交后只有高茎,推测矮茎性状的去向,接着用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观察到子二代高茎与矮茎豌豆数量之比约为3:1,针对这一数值该如何解释,于是提出遗传因子的说法,整个假说很好的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但是该理论能否成立,需要进一步验证,于是演绎出新的实验-----测交,科学家一步步走来,思维严谨,环环相扣,学习中我通过问题推进,让学生置身于探究之中,仿若自己亦是孟德尔本人在苦苦寻找答案,无形中加深了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教学中的探究有不同的方式,除了实验探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进行探究也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对素材的选择和组织通常是社会关注的,学生关注的与生物相关的问题,这也是今年高考考纲中重点提出的关注项之一。如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利用媒体报道的相关疯牛病的消息,课前请同学自行收集有关疯牛病和朊病毒的资料,课上与同学讨论,朊病毒本质是什么?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国家要严格控制牛肉的进口?这说明疯牛病有什么特点?
(2)如果有一种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如何寻找它的病原体?
(3)我们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应该从病牛的哪些部位提取病原体?
(4)我们如何鉴别疯牛病病原体的性质?
(5)我们该怎样阻止病毒的增殖?
(6)病原体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证明?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与原始研究十分相似的过程,学生充分思考,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利用酶的专一性并结合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最终得出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的科学结论。
3.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STS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三者之间的联系。
4.生物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的生物概念,原理和规律
生物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了解现代生物的进展,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机会,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让学生能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是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基因工程技术带给我们的进步,抗虫棉的产生,干扰素的合成,在生产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同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大讨论,需要学生合理应用,正确对待。
二、落实生物课程核心素养中的问题
1.忽视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
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课本依据初中有关知识,直接给出光合作用的定义,介绍光合作用的两个过程,如此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非理解。如果教学从1648年赫尔蒙特的雨水浇灌柳树开始,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利用小鼠,植物,蜡烛等证明植物能更新空气,1778年英格豪斯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1941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O2的产生来源于水开始,通过科学事件的呈现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尝试提出假设,设计严谨的科学实验,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而探究过程中科学家的合作,观点的论证,实验材料的精心挑选,实验设计的科学严谨,实验结果的实事求是等都体现出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和科学世界观。因而生命科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及其重要,教师要因材施教,将科学史转化为有效教学内容。
2.忽视学情照本宣科
例如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这是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师根据课本图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仔细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洋洋洒洒写满整张黑板,可学生却记得劳累,也来不及思考。实际上动植物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学生的已学内容,属于前概念。如果教学中结合已有知识,呈现池塘态系统的组成,结合植物的传粉,光合作用的意义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概念,反而学生有话可说,更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这样学生很难被排除在教学过程之外,使他们得到应有的称赞和倾听。
3.实验与探究精神的缺失
作为理化生的教师,离不开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生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老师很排斥实验教学,表现在学生在操作前注意力难以集中。正因学生很少上实验课,所以教师一提去实验室,学生非常积极,热情高涨,一旦进入实验室,学生的注意力全在实验材料上,他们急于摆弄器材,动手实践,无视教师的讲解,示范操作等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例如观察显微镜,学习显微镜的操作等,一节课下来,学生只忙着搬弄各个结构,无视对光的规范步骤,找不到明亮的视野。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时,学生注重馒头的取法,羞于唾液的采集,胡乱添加碘液,告知老师对不对,自己则连原理都没弄清楚,所以实验课都是兴高采烈的开始,匆匆忙忙的不了了之。教师对学生实验的操作技巧,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难以有效贯彻,课堂纪律更是老师头疼的大事。
总之,要落实中学生物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领会科学本质,把握教学内容;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方案,指导学生规范落实实验。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才能与时俱进,快乐你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