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摭谈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摭谈

                            ——以《东汉的兴亡》一课为例

马鞍山市第四中学  汪学征

【摘  要】

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以《东汉的兴亡》一课为例摭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 历史价值观

【正  文】

参照国际组织与其他各国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性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这五大核心素养?

一、巩固总结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我们知道:东汉王朝从公元25年刘秀建立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长期统治中国195年,是中国又一重要的封建朝代。与西汉合称两汉。西汉与东汉之间有一个新朝,后被东汉所取代。东汉亦是汉朝的一部分,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建都洛阳,西汉建都西边的长安。不过,跟西汉相同,东汉同样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前期的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国史上的盛世之一。东汉中期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政,幼帝成年以后又往往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政权,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些内斗中,东汉逐步走向衰亡,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以上是《东汉的兴亡》一课的基本史实,在总结新课时,我出示了如右图的幻灯片:

学生通过观看这张幻灯片,既能够清晰的了解东汉的兴盛和衰亡,以及从兴盛到衰亡的转折等这一课的基本脉络,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东汉兴亡的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相互关联。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二、选择信史落实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在讲述“光武中兴”措施时,我选用了高尚志、冯君实编著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中的一段史料: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颁布诏令“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悉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其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公元30年,重申三十税一的旧制。39年,下诏各州郡检核垦田户口,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 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组织军队屯垦。

学生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就能说明“光武中兴”景象出现的主要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历史是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真正做到论从史出。

三、对比分析建构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武帝刘秀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我将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进行如下对比:

 

 

时间

事件

背景

措施

西汉

时期

汉高祖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兵皆罢归家”;

释放奴婢为平民;

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东汉

初年

光武帝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先后下令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

减轻赋税田租,三十税一;

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

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

通过对比,学生知道:光武帝刘秀亲身参加了农民起义,领悟到过度剥削和压迫会迫使老百姓造反。只有爱惜民力,才能使他们安心生产,才能社会安定。他也借鉴了西汉初年的治国经验,在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局面下,只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才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

四、依据材料得出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在讲“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我出示表格:东汉中期10帝即位年龄及寿命(如下图)。首先让学生算一算图中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是多少?再让学生解释这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弊端?

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会发现当时中央政权的弊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母后太后掌握,导致外戚权力膨胀。皇帝成年以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宦官,设法诛杀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握朝政。这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

五、结合历史事实凝练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指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东汉的兴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在讲述光武帝采取措施的影响时,我选用了《晋书地理志》中的史料: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到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

再借助课本插图《东汉宅院画砖》和《彩绘陶击鼓说唱俑》等史料,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三则史料,能得出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产生的影响: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可见,学生在学完本课后,会认识到:任何统治者如果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适时调整统治政策、实行轻徭薄赋之法、保持政策的的稳定与延续、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就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历史价值观是从历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即对历史的探究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提供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2014 3 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核心素养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关键、最必要,也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因此,它是可学习、可培养、可塑造、可测评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   陈超   福建教育学院

2.《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专题研究

3.《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高尚志、冯君实编著

4.《晋书地理志》   房玄龄等编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