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核心素养 搞好学校教育
马鞍山市薛镇初级中学张纯凤
【摘要】针对2016教育界热词“核心素养”,我们简单了解有关核心素养的动态,以及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情况,在此基础上,像薛镇初中这样的农村初中该有何应对。
【关键词】核心素养
内涵 农村初中
做法
2016年刚过,在2016
年教育界最热的词莫过于“核心素养”,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学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①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国际社会用学力模型研究来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早就走在中国的前面。
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近年来,国际社会已出现了学力模型研究的若干典型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强调的是五大支柱说,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是关键能力说,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欧盟2005年发表的是八大素养说,《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②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日本的学力模型研究更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连绵不断,成为日本各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引擎。考察日本的学力研究可以发现,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不等于僵化学科的边界,不能走向分科主义,而软化学科边界的好处就在于,为诸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新兴学科的创生提供了空间。
我国2016年9月13日提出的“核心素养”是怎样的?2016年秋我国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的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
我的认识: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今天开始的,进入信息化以后这种要求越来越重要,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怎么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核心素养?其实,不必执著于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答案,对核心素养理解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事实上,现在教育课程标准中做了大量的努力,新的课程标准一定会得到新发展。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OECD用“胜任力”,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的基础上,明确界定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也不是指能做某一件生活小事,而是个体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与必备品格,它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而习得的,是关键的、共同的素养,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针对“核心素养”的提出,像薛镇初级中学这样的学校,学校教育该有怎样的作为?
1.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首先要明白此次“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双基”、“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最近,教育部组建了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课程标准,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当然,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等等这些,我们的教师要首先接受、理解这些理念。
2.
让薛镇初中每科教师注重让自己所授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要让每科教师关注的是,薛中学生毕业以后,其中一部分学生也许不再求学,走上社会,而作为一个公民,初中学过某一学科和没学过某一学科有什么差异?某一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现在研究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是经过一门一门学科的教学去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蹦蹦跳跳”的内容。因此,素质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教学中、课堂中、活动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有人说,什么是素质?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某一学科,不是让他成为某某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某一学科和没学过某一学科有什么差异?某一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这次制定课程方案的时候,学科专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思考:这门学科在孩子身上能够产生哪些变化?对孩子的素养有哪些贡献?后来就简称为“学科核心素养”。并且以此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教育目标一定要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现在,我们大量的教育研究只是怎么提高分数,为了提高分数,给孩子做大量的题目,报很多学习班,为了追求高分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性向和志向,更罔顾孩子的素养形成。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尤其在升学率较低的薛镇初中的教师要注意。
3.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谈“核心素养”,那什么叫核心?核心是相对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都是一个整体,是育人目标、学科育人价值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但是,当我们设计课程的时候,需要将上述的育人目标进行分解,需要具体化,尽管这一过程会失去一些教育功能,但为了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评价,这种功能的丧失是不得已的事情,是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必须付出的代价。否则,“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就没有落实或培养的路径或层次,就会成为口号。
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教师、校长、课程设计人员面临最大的挑战在哪里?第一,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第二,需要我们的课程观发生转变,重新认识课程的经典问题。19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经典问题成为“什么知识最有力量”。随着课程经典问题的转向,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核心素养,讨论如何编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校长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薛镇初级中学地理位置偏僻,生源质量较差,每年考入省示范高中的学生很少,我校在认真总结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办学经验,在2006年提出了“尊重生命、崇尚人文、热爱科学、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生命成长、人生发展的幸福家园”的办学理念,基于此理念,启动了系列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校本课程建设,并着手梳理,把众多校本课程整合为:品德与价值观、生命与健康、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探究、信息与技术,丰富课程内容。最近,学校想请相关老师和校外有经验的人员编写一些实用课程,包括《薛镇馄饨的包制》、《薛镇臭干子如何解决保鲜问题》、《稻田养蟹注意事项》、《红薯粉条的制作须知》等篇章,这些素养型实用型课程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爱好特长,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学校团委、学生会开展体验类、探究类、实践类、服务类等社团活动、社区服务,让学生从学习者向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转变,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
4.学校要推进学科融合。以学生的素养不断进阶提升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借此激发学生志趣、引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薛镇初中有一批唱“当涂民歌”在博望区获奖的学生,还有一些小画家······,具体的做法针对这些中考科目弱而音体美有特长的学生,既要让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又要让他特长更长。我们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进行实践。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学生进步就会比较快,就会有比较好的成就感,当他有了成就感,慢慢地就建立了信心。给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5.薛镇初级中学要真正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学生自身积极地尝试方略、保障学习,设置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的机会。为了求得更好的理解,学校要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军队。学校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国际基础教育学校愿景研究得出的结论。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种学校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一些校长和教师张口闭口“拔尖子、选苗子”,却又口口声声“教育公平”,岂不滑稽可笑?
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不够,若改变似难事而实易,只有把每个学生看作自己孩子便可。
总之,能跟上时代潮流,明白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民教育的正式课程来铸造未来国民素养,明白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从把知识作为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着力点在“育人”。这样的初级中学就是一所了不起的育人殿堂!
参考文献:
①
日本恒吉宏典主编《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华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②
徐小涧 《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③
来源是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