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厘清教育目标  笃定核心素养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厘清教育目标  笃定核心素养

新市初级中学    黄玉霞

摘要   本文从教育目标谈起,明确教育目标不能把人当做工具,应当以人为本,把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进而指出人的教育应当以德育为先,德育中又以责任感为最核心的素养。最后指出责任感的养成在于参与实践。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教育目标  以人为本   责任感   实践 

教育目标决定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答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只有明确了教育的目标,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明确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然而教育目标似乎并没有被清楚的定义过。如果你去问一位从事教育或与教育相关工作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很可能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他会回答很多与教育目标相关的事,但是他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清楚的定义。他甚至会认为这是不言而喻、无需回答的。或者认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正因为我们对教育目标的不够明确,导致我们对学校将要培养学生的素养也是含混不清的。于是最可靠、便捷的方法就是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分数高者判为优秀。

今天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呢?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基点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符合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然而这两种需求何者为先、何者为后,正是不同教育理论的分水岭。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认为生长就是教育。除掉个体的生长,教育没有目标。教育就是为了个体的自由生长。有了个体的自由生长,才会有社会的自由发展。任何不把人放在第一位的教育都是以人为工具的教育。

2001123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这是布什上任后的第一份立法动议。这份动议在200218日通过(107-102号法案)。这份法案的前言中指出:“联邦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不是为体系服务,而是为了孩子。”?这是一个既文明且进步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的需要固然重要,但是必须以个体发展需要为前提。把社会发展的需要凌驾于个体发展的需要之上,只能对个体发展形成阻碍和损伤。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在教育目标上一直把社会发展需要放在首位。教育沦为选拔人才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渐渐认识到这种所谓的精英教育实质上是把人工具化的教育。人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教育必须回归它的本质,必须坚持培养人、发展人,以人为中心,把每个人视为教育目标的根本。

以人为本,德育还是智育?

中国有句古话:先成人,后成才。成人是站在个体的角度指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独立健康有着优秀品质和良好道德感的人。成才是站在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指出受教育者应当成为社会的栋梁,有益于社会。成人与成才其实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孔子说,学有余力,然后学文。即是指先德育,学会了为人处世,然后再智育,去学文化。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樊许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邪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已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可见古人认为德育先于智育。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指出:“教育而至于公民道德,宜若可为最终之鹄的矣。”ƒ

事实上,公民的品格和道德决定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石。然后在今天,德育先于智育的认识逐渐被“只要成绩好,分数高就能考个好大学”的认识替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德育已经无足轻重。我们终将会尝到知识脱离道德的指引的恶果。社会道德的滑坡、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扭曲的应试教育营造出的社会“唯分数论”的价值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感

我们似乎都承认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但是有一个更具紧迫感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为孩子们确定道德的核心内容。即应该把哪些品德教给学生。怎么教给学生。也就是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世界上公认的价值和信仰应该包括同情、公正、自律、义务、责任感、尊重、坚忍等等。在众多的品格当中,笔者认为责任感是发展所有品格的基础,是建立其他品格乃至整个道德体系的基石。没有责任感,就没有道德。责任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然而我们总是会生出这样的感慨:今天的孩子的责任感,为什么普遍不如以前的孩子呢?中国有句古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因为家里穷,孩子早早的就开始帮助家里做家务,甚至承担起部分家庭重担。这种实践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的生活技能,一方面让孩子体验到被家庭需要的价值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今天,社会的进步使我们不再需要孩子像过去那样为家庭的生计努力了。相反,他们无需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甚至更多。我们的父母总是设法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避免孩子遭受到任何的挫折和失望。恰恰因为这一点,我们使孩子丧失了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体验被别人需要、为家庭做贡献的价值感和责任感。

因为条件优越,我们不需要孩子做任何事,剥夺了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培养责任感机会。然后却又反过来埋怨孩子没有责任感。

 培养责任感的途径

首先是家庭,父母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负有首要的责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榜样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在中国只有极少数家长认可培养孩子的价值观的责任在家庭。多数家长认为自己无暇或者没有能力教育学生。既然把学生送到学校,教育学生的任务自然是学校的事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与家长沟通。支持、配合家长使他们承担起孩子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

家长应当在家里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共同完成家庭发展目标。让他们了解家庭的重要事务。从而真正体验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而不仅仅只是抚养的对象。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其次是校园教育。

校园教育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校园中,也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学校的事务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校的卫生、学校的管理、学校的某些设计和建设都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融入进来。有些学校的校徽、校歌、校服都向学生征集设计。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校园内的所有劳动都是由师生共同完成。劳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劳动非但没有影响学业,相反锻炼了人的品质、提高了人的技能、增强了师生的责任感。最终促进学生更勤奋的学习。笔者参观过山东某学校,校园内的励志标语都是向全校师生征集的。一到下课,各班负责打水的同学就主动搬着桶去楼下换水,校园内的卫生也是由各班负责,没有雇佣一个打扫卫生的校工。今天我们的学生成绩不好,并非能力不够。往往都是思想上的懒惰懈怠。责任感的提高,使学生思想认识上得到转变。这将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根本办法。

因此学校的职责就是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学生才能爱学校、爱家乡、爱他人。以这样的责任感为中心进而发展其他的品质,最终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教养的人。而一个良好道德教养的人在智育的发展上将会走的更远,更容易走向成功。

注释

《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蔡元培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