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

                  雨山实验学校    汪学征

【摘  要】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学科核心素养是对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细化,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要求将特定的历史人物、时间、现象等置于相应的年代、地点来进行分析和思考。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浅析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课堂教学

【正  文】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以历史学科为例,根据自身特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1]显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国家层面提出的核心素养内容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学科核心素养是对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细化,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上的具体体现。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任何过程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时空性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知识与能力” 目标中指出:“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可见,时空观念要求将特定的历史人物、时间、现象等置于相应的年代、地点来进行分析和思考。本文以《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浅析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一、教材分析中渗透时空观念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教材点线结合,选取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个典型事件,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战役。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并由此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如此分析,可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战役。空间领域方面,官渡之战发生在黄河流域,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流域。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时空观念

在讲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向学生展示右边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东汉末年,河南、黄河以北两地盘踞两实力较大的军阀是哪两个,实力对比如何?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读图之后明白: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州牧拥兵割据,造成东汉末年的战乱不断。其中盘踞在河南的军阀是曹操,盘踞在黄河以北的军阀是袁绍。实力对比,袁绍的实力强于曹操。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官渡之战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对官渡之战有形成空间印象,动画演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见右图)。结合动画演示,讲述官渡之战过程。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键是赤壁之战。为了让学生对赤壁之战有形成空间印象,动画演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见右图)。结合动画演示,讲述赤壁之战过程。建安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赤壁之战说明,曹操还没有能力实现全国的统一,当时统一全国的时机还不成熟。曹操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统一,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以后,向西南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对赤壁之战后曹、刘、孙各自的势力范围有空间感觉,出示了右图。

在讲述三国鼎立时,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形势图,据图指出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三、巩固小结中渗透时空观念

历史新课标要求此课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从东汉末年的军事集团的割据混战,到曹操统一北方,再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历史经历了一个由大分裂逐步走向区域性统一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一过程的演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总结新课时,出示了右图的知识框架。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总之,时间和空间是在历史进程中对历史事物进行定位的两大维度,这是正确认知和解读历史现象、构建合理历史思维的抓手。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层面,历史的时空观念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了解基本的时间术语、分期方式和空间技能 (如阅读历史地图);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地域、时段和顺序;认识历史事实的阶段特征和地域特征;理解特定时空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产生和存在的意义。[2]在平时书写教材分析、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堂巩固小结等环节中,我们要将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地渗透。

参考文献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 陈超  福建教育学院

       [2]《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法选择策略》 张建平 湖北师范大学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