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灵活运用课堂评价语言 促进多元评价的达成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灵活运用课堂评价语言 促进多元评价的达成

              马鞍山九中  陆晓燕    

“课堂语言评价也是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一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在以前的课堂观察中,我们见识了太多的从合作探究、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及知识目标的完成度等方面评价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多数情况下,很容易忽视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运用这方面的观察。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师,本人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语言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环节,包括充分的课前备课(备教材、备学情)、优化的教学活动设计(课内课外活动)及相对满意的学习效果。在这三个层次里,教学活动是重中之重,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以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为主旨,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促进下一步活动的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语言评价可以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当我们将语言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就会发现:适时、准确且带有反思激励性质的语言评价,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的接收、价值的认同及思维的活跃程度。

一、真诚“赏识”与艺术“否定”

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应该遵循尊重、激励与保护的原则。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肯定、尊重及赏识的需要。为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用语言评价学生时应该灵活运用尊重与赏识的语言。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每一闪光点,运用赏识激励性的语言,使他们在赏识中得到肯定,越来越有自信。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在以下两种最普遍的师生互动场景赏识你的学生:首先,学生能对问题作出不同层次的回答,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应该用赏识性的评价语言;其次,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教师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达成。

过犹不及的是,在很多课堂上,尤其是公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你好棒”、“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从不批评,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对他们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这样一边倒的廉价的评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迷惑,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因此,当学生的思考只是有些道理或是有较明显错误,教师千万不可一味“赏识”,而是应用委婉的口气艺术的“否定”:“请你再试试”、“没关系,再想想”及“思考一下,相信你行的”等等,这样既让受教对象明白自己的不足,又对其自尊心不造成打击。激励的语言只有用到恰到好处才不会给人虚假的感觉。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只有真诚的相互交流、彼此沟通,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问题“生成”与科学“设问”

有交流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有对话就会有评价的产生。情境教学理念强调:“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最优化。”一个好的“课堂问答”环节的设计可以为师生相互交流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提供最好时机与可能。

情景教学不是简单地问题思考。有时候,为了刻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能主动参与,有的教师采用问题式教学,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不停地碎问、乱问,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教师的语言评价也就停留在浅薄的层面。

情景教学要求我们把那些课内外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理解、挖掘、重组与生成,转变为问题点、能力点的科学“设问”,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有话可评。

三、实时“追问”与评价“延迟”

学生掌握知识有“识记、理解与运用”三个层次,教师的评价也必须有相应的对策。评价过程中,在解决识记层面的问题后,根据学习、发展目标的达成度、教与学的合理性有效性等方面即时生成的信息,实时追问,以期不断调节教与学的行为并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追问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主动追问:“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得出哪些体会”、“还有什么启发”以及“能否提出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等等。在给学生一定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适当反思,教师不要直截了当的把结果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潜能、活跃思维并最终最大限度达到创造能力培养的目的。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他们接受知识的程度与深度有所不同,教师必须理解“静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春夏秋冬开放的时间不同”这句话的含义。面对接受知识程度不同的孩子,在评价时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比如:“你还有什么其它不同的观点吗”、“请课后认真梳理,看可不可以从另一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以及“相信通过努力,你能有更精彩的回答”等等评价语言,这种等待性的、延迟性的评价,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体差异性,从而给更多的学生思考发挥的空间。

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是门艺术,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正确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创造能力的发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继续锤炼并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相信我的课堂必定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著,海南出版社,2006年。

3.《教师的课堂评价艺术》,陈香珍著,《衡水师专学报》2002年 第3期。   

4.《师生沟通艺术》,唐思群等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