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的作用和困惑
含山林头初中 赵光
摘要: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势在必行而又任重道远,不当做法可能会导致形式化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新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与之俱来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系列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结合已经实施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在《安徽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操作过程中困难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
综合素质评价 多元化评价
困难 不足
正文:
《安徽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是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教基〔2017〕21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的重要配套政策之一。本办法自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纪实报告呈现,包括五个维度的写实记录和等级。各地根据不同的录取模式,运用合理的方式使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录取的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将于2020年在首批试点市与招生录取挂钩。同时为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势在必行而又任重道远,不当做法可能会导致形式化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新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与之俱来的关于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系列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结合已经实施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我对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评价主要是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成绩决定一切。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具备的发展性和多元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2.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并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组织开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二、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改革我国现行的中学生评价制度,
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评价体系,如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深化素质教育和推行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题。
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评价旨在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多元评价与以纸笔测验方式为主的评价方式性质各异,功能互补,都是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多元评价才能全面的反应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趋于多元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提出新要求是启动多元评价的根本动因,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格也是多元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只是学业成绩优异,还需要有应对日趋竞争激烈社会挑战的综台素质。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有效的学生评价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人才培养标准的变革决定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
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施多元评价的政策依据。现代国家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文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全面发展的深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全面揭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内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我国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能偏废,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
三、综合素质的多元化评价改革是对以往评价制度中种种弊端的有效互补。
近年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现行中、高考制度的影响,我国考试评价制度还存在种种弊端: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
评价的方法仍以纸笔为主,素质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总之,以往的评价的方式是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和刺激性的。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文化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己异化为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枷锁”,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在初中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
1、社会、学校、教师的认识有待提高。
受传统的评价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和教师参与素质评价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舆论环境还未真正形成。“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在人们头脑中已形成思维定势,根深蒂固,要想改变,难度较大。家长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综合素质关注明显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成绩记录习以为常,而对其它方面的记录或描述不大积极,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情绪。我就本地的高中的评价方式进行了一下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是走过场,奔着成绩好的学生评定等级高的原则,在学生毕业之前按照一定的等级比例一次性填好,有的学校甚至由老师全盘代填,造成了评价体系形同虚设。所以,如果评价的社会大环境不改变,即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方式、内容、标准不变,家长、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行为均很难转变,综合素质评价只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
2、教师负担重,操作难度大。
新课改不断地对教师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教师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不断接受各种学习培训,还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已经十分忙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还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质性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处于教学工作和进行评价的双重压力下,最终导致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从而造成评价的失真或不全面。
3.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料不注重管理。
各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料管理很是不规范,时常造成资料混乱,连续性差等现象。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资料通常都是由班主任统一管理,没有及时归档,并且查阅不规范,适成资料的遗失现象时有发生。鉴于这种现象,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资料应当有专人或专门的科室统一管理,定时发放与归档,规范资料的管理。其次,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料不能像学籍等资料一样装入学生档案,一般到某一个学业阶段就结束,下一个学业阶段又重新评价不具有连续性,另外,评价分值与高中录取的松散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招生制度,这种评价结果形同虚设。我就本县的评价结果调查到,除极少数的省示范高中招生中要求必须达到A级外,一般的高中对评价结果基本不予考虑,还是由成绩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录取。这样导致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形式主义倾向,使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乃至对课程改革失去信心。这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克服,必将影响素质教育进程,使课程改革再度陷入应试教育泥潭。
新课程改革呼唤与之相配套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为多元评价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必项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国务院在其所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
,早在2002
年12
月8
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方法要多样,探索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
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有着其它评价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评价方式本质上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具有显而易见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严重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导向等功能。评价的内容是不全面的,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单一的,评价的标准是整齐划一的,评价的主体是“错位“的。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对现行学生评价制度进行反思与改革,多元评价符合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多元评价的实施有利于新课程的改革,是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3、《素质教育目标下中学生评价机制探究》
牛晶晶 2010-10-25
《安徽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