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组合作评价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马鞍山九中 金燕
摘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评价
方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我校小班化背景下,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科学合理地分组,明确每一位组员的任务,确保课堂上“人人有事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再结合不同的学科,设置与之匹配的小组合作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本文以英语学科为例),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态度及课堂的表现,进行全面而适当地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替代了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终结性评价,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关键词:小组合作评价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素养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明白我们所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而在知识传授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意义是深远的。古人的这一观点与我们当下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是一致的。
即将实施的安徽省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旨在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对初中生学业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探究能力。这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方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有指导性的意义。教学不能再停留在满堂灌的浅层状态,而是要以所教学科为载体,平台,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合理使用有效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比较少,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常通过测试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我校于2007年结合校情,转变观念,率先在全市进行小班化的教学改革实验。每班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左右,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六个小组。改变以往座位模式,以小组形式围坐在一起。我校建构的“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小班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 ”的局面。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运用小组合作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本文将以英语学科为切入点,探讨在小班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评价的前提----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评价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对象是以4-6个学生组成的小组,根据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任务,对组员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使用这种评价方式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在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中,每个同学都是平等的,在学习上只是暂时的先进和落后而已,没有绝对的差生,只要肯努力,人人都能有进步。让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
1.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分为A(优等生)、B(中游生)、C(后进生)三个层次,每个组均有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能进行有效思考,和谐交流。其次,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
2、及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
3、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平时公开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合作学习方式,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人人都兴趣高涨。其实仔细一看,有人滔滔不绝,有说有笑,却也有人呆若木鸡,无动于衷,到全班汇报时,有不少组不知所云。究其原因,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纯属走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组内成员没有明确在合作学习时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在构建好合作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纪律监督员等。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等,纪律监督员主要负责小组合作时小组内的纪律,让组内每个学生都有适合的任务,也便于后期评价的实施。
二.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细节化
以往的英语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对语言点的讲解,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的状态,教师的评价更多地关注于语言学习的结果,考试的分数。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渐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结合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初步制定了英语学习中小组合作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英语课堂小组合作评价表
小组名称:
评价日期: 评价人:
记录人:
评价内容
组员 |
课前反馈
2分 |
小组合作
2分 |
展示环节
2分 |
回答问题
2分 |
对话表演
2分 |
课堂纪律
2分 |
总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组总分 |
|
|
|
|
|
|
|
英语课堂小组合作评价标准
小组名称:
评价日期: 评价人:
记录人:
评价内容 |
评价标准 |
课前反馈 |
要求学生在新课学完之后,及时进行复习。课前反馈检查前一天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以老师报知识点,学生上黑板写为主。 |
小组合作 |
老师在布置完各组任务以后,组长根据组员的学习能力,分配适合的任务。组员要听从组长安排,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分工,讨论与交流中。 |
展示环节 |
展示环节主要是把小组合作交流后的成果向其它组员展示,要求展示者体态大方,不能扭扭捏捏,声音要洪亮,同学们能听得清楚。展示的语言简练,表达流畅。 |
回答问题 |
上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声音洪亮,学习态度端正。 |
对话表演 |
对老师在课堂上安排的对话,表演环节,要认真准备,积极参与,主动展示。对话表演基本能表达流畅。 |
课堂纪律 |
在课堂内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用心完成各项任务,不开小差,不讲废话,不影响他人听课。 |
表中所有的评价内容,为了便于统计,评价,分值均分为三个档次:
A:
完全达到评价标准的,考核中加2分,
B:基本达到评价标准,但有待改善的,考核中加1分
C:
达不到评价标准,学习态度存在较严重问题,考核中得0分。
在填写前,先将评价内容和标准,向每个学生做详细地说明,鼓励学生尽自己所能去得分。再把六个评价组长组织起来,要求他们公平,公正地给每个组员打分,采取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结合的方式。
通过以上评价,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在英语课堂上,人人都有事可做,有值得努力的方向。只要肯参与,态度端正,都能得到认可和帮助。让每个学生感觉到“够一够,就能摘到离自己最近的桃子!”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信心。再逐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三.评价的意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合作评价中,因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为了团队的荣誉,都在尽最大可能地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突出强调学习的态度与过程,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平台去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
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帮助和影响下,能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并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他们为了团队的荣誉,为了自己给团队增光而尽可能地要求自己。自己在自习的基础上,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在小组内可以请教他人,问题能较快解决,因此待优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优等生,在组内成为部分同学的“小老师”,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掌握地更好。
在以往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评价,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带来的成就感,从而促使他们想要不断体验,进步。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坚持在对学生的评价中着眼于学生的一生,教会其终生学习,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建耀 闫祯
有效学业评价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赵尚华 初中英语教学关键问题指导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