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守正创新,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守正创新,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

             新市初中   王蕙

    【摘要】

“部编本”语文教材是非常重视课外阅读的,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就包含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也很难提升。使用新教材,我们要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把语文课延伸到课外阅读,尤其要设计好“名著选读课”,带领学生读整本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教读  自读  课外阅读  名著导读

当我们摊开“部编本”语文教材时,我们不难发现和原来的人教版教材相比,课文总的数量减少了,由原来的30篇变为现在的24篇。课文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教学的容量却增加了,教学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课文选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更具经典性,更适宜教学。许多经典的课文又回来了,打开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你猛抬眼就会看见那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充满激情和豪气的《白杨礼赞》回来了。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具体地来说,五个板块的内容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尤其在“名著导读”的上,由原来的每册书两到三部,增加到现在的六部,其中必读的是两部,自主阅读的是四部。这还不包括课文中往外延伸的作品。部编教材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可见一斑。

比如,“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必读的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法布尔的《昆虫记》,选读的是王树增的《长征》、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卞毓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和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的有《三作家》、茨威格的《三大师》、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传》等。

教读课设计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设计有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在其中对这一课的重点和特点予以突出,给我们执教者提供了参照和指引。“积累拓展”和“阅读提示”部分都对课外阅读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就拿第二单元来说,这个单元以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特点为学习内容,在“课外阅读”上第6课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积累拓展”第五题中建议阅读邹韬奋《我的母亲》和老舍《我的母亲》,对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阅读。在自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的“阅读提示”中建议阅读全文《托尔斯泰》全文或《三作家》全书,并“进一步阅读茨威格的《三大师》,走进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在自读课文《美丽的颜色》的“阅读提示”中明确地指出“课外读一读《居里夫人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品得力量和科学贡献”。

    这样来看,部编教材是格外重视课外阅读延伸的。在语文课上我们要指导学生浏览、跳读、默读、猜读、比较阅读、读不同的文体乃至读整本书,因“文”制宜,力求“一课一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用课文来教”。不仅如此,“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还要求我们语文课上一定要不断开展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阅读,不断积累自主阅读的经验,教会学生阅读,这样才能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由此可见,我们语文课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必须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讲一篇就要触一类,触类旁通。语文课一定要把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一步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指导学生学习19课《蝉》时,首先我印发了《蝉》的第一部分《蝉和蚁》和第三部分《蝉的歌唱》,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了蝉的一生;其次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梳理有关蝉的知识,用简短的文字介绍蝉的习性;然后通过勾画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了蝉的一生。在对蝉生命历程的发现中学生体会了“四年”和“五星期”的悬殊,对蝉这个小生灵自然萌发出敬意,从而理解了作者法布尔敬畏生命的情怀。另外,我还找来了以前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上的《蝉》(小思)进行比较阅读,在感悟中体验情感的升华,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普作品所蕴含的知识性。学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我想这大概就是温儒敏教授所提倡的“1x”吧。

作为课外阅读的重头戏“名著导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从考查角度讲名著导读主要是从作家(姓名、简历、国籍等)、作品(人物、情节、内容、主题、写法、文风)、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试题一般不设文段阅读,以选择题、填空题、图表题、判断题等为主。如果单纯地将名著阅读与考点对接,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也许就够了。但是这种应试的方法显然是对课程标准的“偷工减料”。

就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来看,“整本书阅读”是不可能在课内完成的,有限的课堂只能讲方法,实施要靠“课外”、靠假期、靠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在自由的状态下阅读。这就要求课外阅读教师要有“业余”,学生要有“课外”。

仔细研读新教材我们也不难发现“名著导读”改变了以往的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在具体指导“《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时我首先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法布尔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整本书阅读做好准备。其次,陪着学生一起读,自己投入感情、带着思想去主动地去阅读全文,用教师的情思来激发学生的阅读,通过对每一篇标题的拟制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动力,如“强盗”屎壳郎、“吝啬鬼”天牛、“谋略家”螳螂。然后,扎实开展“专题探究”,传授方法。第一步快速浏览,提取关键性知识信息,撰写昆虫的介绍性文字。第二步摘抄精彩片段,进行鉴赏、点评,进行仿写,第三步精读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精彩段落,总结观察经验学写观察日记。力求每一次“名著选读”课,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

摸爬滚打中终于有了些许收获:“名著导读”关键在于“导”,“读前指导”要以活动引领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读中指导”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学生有浅阅读走向深阅读,由娱乐性阅读走向文学性阅读;“读后指导”关键是围绕自己的研讨专题进行定向回顾阅读和梳理,指导学生交流讨论,进行内容重构,呈现阅读成果。用温儒敏教授的话说就是“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最后仍然用温儒敏教授的话来总结“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立足阅读教学,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守正创新,三位一体,把“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