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棵植物都有开花的机会
马鞍山一中
胡良华
采石矶头,翠螺山下,位于万里长江结穴处的马鞍山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45年2月,建校已七十余年。市一中是我市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学,栉风沐雨七十多年,亲爱精诚,且教且学,走出了鲁彦周、苏平凡、陈章永等一些杰出校友,也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办学成绩斐然。
然而,近年来一中的发展过程也遭遇了种种困境:地处城乡接合部,周边的居民大部分被征迁,学区内人口大量迁移,适龄儿童人数下降,生源严重萎缩,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区范围过大,学生上下学很不方便,交通安全压力巨大;2005年9月与原黄山中学合并,存在着两校老师、领导的融合问题;因地处偏远,教师外调多,师资力量流失严重,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面对种种矛盾,全体一中人没有退缩,而是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在我市公办初中发展处于颓势的情况下,却展现了不错的发展势头。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根据学校实际,为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走上了一条以寄宿制办学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不少成果,2014年被评为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总结学校近年来的发展经验,有三个方面值得总结和记取。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一、学校教育要有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办学意志
1.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方针不动摇。市一中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其性质是为学区内适龄儿童提供免费的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学区内的人民群众解决子女“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学区的扩大,以及外来务工子女的增多,群众的教育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不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的照料,学习上得不到相应的督促和辅导;双职工子女生活上无人照看,学习上也无人督促和辅导。这些新情况,新需求,需要学校提供新服务。于是,2005年9月起,学校利用原民办金太阳高中留下的几幢建筑改建成学生公寓、食堂、浴室,开始招收住校生,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我校住宿生的规模从最初的2个班93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18个班近700名学生。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孩子的教育需求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我们学校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孩子升入初中以后,从心理上逐渐从对家长的依赖过渡到自我独立,这一时期是孩子人格发展、精神和情感独立、自理能力大发展的时期,同时仍然保留着对家长的情感依赖和生活依赖,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时期,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学校根据这一特点,安排学生每周在校住宿4个晚上,回家跟父母团聚3个晚上,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性,又满足了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学生在校住宿,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展开文化课学习,也使得独生子女们有了生活上同龄人的陪伴,解决了大部分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逐渐感受强烈的心灵孤独的问题,同伴之间的密切交往,他们同吃同住,共同学习生活娱乐,发展了亲密的同伴关系,是对学生心灵世界的有效丰富,是家庭生活中无法得到的经验。学生在校住宿,在老师及生活辅导员的引导下,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在校住宿,还因每天参加晨跑,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学校自办食堂,科学安排膳食,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营养过剩的问题,一些小胖墩经过三年住宿生活,变得健康“苗条”了,极小部分家庭中孩子营养不良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坚持“人人获得发展,不让一人掉队”的办学理念不动摇。市一中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其教育目标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养成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怎样把懵懂无知的少年儿童变成合格的社会公民,保障每个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正是学校需要着力的方向。在应试教育尚余风犹烈的今天,很多学校迷失在强化训练、专攻文化课(考试)、专注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泥潭中,送走少部分“考试优等生”,造就了一批“考试失意者”,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个性发展则基本不过问。市一中始终秉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多方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努力着。学校始终按照相关要求,开足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写字、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考查学科,学校从本世纪初还着力探索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从活动课的实施入手,发展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而发展到现在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通过学校少年宫落实校本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核心理念就是要改变“学科为本”、“教师为本”、“教授为本”为“以生为本”,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多样性,提供学生学生多种选择。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让学生在义务服务中获得思想进步和能力提升。学校不仅关注学优生,还组织学困生补差补缺,出台学生表彰奖励办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多方位的对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取得的各种成绩进行评价和表彰,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其健康发展。
3.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不动摇。素质教育应当是指培养学生基本的核心的素养,学生的“素质”更应当指学生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以持续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生存发展能力,身心协调发展的健康水平。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活跃的思维、持续的学习能力、健康的心态、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审美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素质,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那种“文化课分数+特长”的所谓素质教育观念,并不确切,必须把“学科教学”上升到“学科教育”,才能够称得上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建设绿色生态课堂。要建设绿色的生态课堂,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生活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的生活经历,课堂也是学生学会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教育的因子,必须要有“品质”。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其核心是课程观的改变,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是教与学的形态的质的变革。课堂教学存在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也存在两种行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行为的双方,也是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体。如何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设绿色生态课堂的主要问题,也是能否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为此,学校在建设绿色生态课堂和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上狠下功夫,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变以教师的讲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变学生“独学”为同伴合作学习,变学生记住结论为学生探究规律获得新知。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学优生在小组捆绑评价的机制下,乐于向学困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学困生则努力向学优生讨教,以避免拖本小组的后腿,人人参与到学习中来,避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的“惨景”。这些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才能,既在小组间形成竞争关系,更在小组成员间形成了团队合作的关系,课堂上更像在开展一场智力运动会,既充满了竞争也充盈着合作,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有昂扬的学习情绪。
关键是,这样的课堂推动着每个学生在成长,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培养了学科技能,更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团结,学会了与他人沟通与合作,学会了有条理的表达,锻炼了开展活动的组织能力,加强了规则意识,提升了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是附加在学科学习上的教育品质,这样的课堂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从“学科教学”升格到“学科教育”的梦想,实现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梦!
二、办学过程要有完善的制度和扎实的教育实践
1.坚持依法依规办学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要建立法治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就要提高全民民主素养。未来,我们国家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努力,更要学校教育在其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理解的就是所谓民主,就是法治,对学校而言就是依法办学,规范办学。结合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其核心是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与这一制度配套的一系列考核细则,使得全体教职工对各自的岗位职责、考核标准清清楚楚,绩效工资分配、评先评优评职称一切按照规范的条文来,不受领导或其他人的好恶与关系远近制约,从而最大程度地包容了不同个性的教职工,避免了学校里教职工拉帮结派搞小团伙导致不和谐。
为促进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职工聘用、考核评价、评先评优、奖励、职称评定等制度体系,将学校所有岗位和工作都纳入到这一体系中,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考核,考核有规则”,学校的大事小情,都要靠规则和条文说话,而不是“校长一人说了算”。同时,我们要用合理的规则规范和引导教职工把自己的精力和心思用到合理的地方,那就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殚精竭虑。现在,学校里规则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遇事找制度,最大程度地消弭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为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教职工的民主素养,振奋了他们的斗志。同时,学校在班级管理中也在逐步探索制度化、民主化。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推广,学校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在班级管理和学科学习中跟学生民主协商,制订班级管理规则和学科学习规则,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做规则允许的事。学生在校的学校、生活有记录有考核,学生“犯错”按章办事,尽可能避免了老师的粗暴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各种评比奖励也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尽可能地避免主观武断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班级管理、学生成长考量,对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他们民主管理能力,有着有益的影响,也为将来的法治中国、民主中国建设做出了教育工作应有的贡献。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关键。制度规范是写作纸上的,要发挥它们的作用,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制度的建立要有合理的民主的机制。学校认真落实教代会制度,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是在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斟酌修改,几上几下,最后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全面实施。学校建立了一整套会议制度和一系列管理委员会。学校的会议主要有教代会、支委会、校长办公会、行政办公会、教职工大会,每种会议担负不同的的议事职责,教代会负责学校“立法”和学校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审核职责,负责考核中层以上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支委会负责党务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工作;校长办公会负责学校一些重要工作的研究和部署;行政办公会负责统筹协调办学过程中的各项事务。各种会议的议事程序、权限清楚了然,职责明确。学校还建立了两个委员会,即考核委员会和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别负责教职工的岗位考核评先评优以及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评定工作。委员会构成人员有严格规定,一年一换,必须保证60%的成员由各工会小组、教研组按相应的标准推选的一线教师,尽可能地让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中来,也最成都的制衡校长的权力,约束校长的权力,让每位老师都能当家做主。
因为学校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事前吵”,事后风平浪静。学校评职称过程中,有副校长几年都没有通过而老师通过,广大教职工逐渐认识到,按章办事,按程序办事,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法治精神是每个人的权力权利得到保障的关键。由此,我们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学科管理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建立学生自治机制,引导学生在民主实践中建立民主意识,锻炼民主能力,培养他们理性品质。
三、教育实践中要有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工作能力
1.在不断创新中不断前进。在一中的发展历史上,每个阶段都和当时的时代及所处的具体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处境”也各不相同,发展目标也不相同,发展的路径自然也不相同。建校初期,学校的办学目标是训练爱国青年为国家民族的解放出力。十七年教育阶段,我校从私立到公办,办学目标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培养建设人才,办过农艺班,办过农场,办过校办工厂。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学校高中阶段的教育也曾有改过“辉煌”。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学校因所处地区逐渐郊区化、边缘化,学校处于办学困难时期,办学水平下降比较厉害,校园里的氛围也不如人意。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学校从完中变成初中,学校及时调整了办学目标。学校首先从整顿教职工的劳动纪律入手,进而狠抓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得教育教学秩序回到正常轨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学校开始狠抓教育科研,教研活动开始正常化、规范化。学校进而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规范办学行为,理顺管理机制,使得学校走上正轨。随着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学校的配套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的规范,学校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学校的教学改革是一条不断探寻教育教学规律、靠近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目前,市一中推进的“教学练测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是从创新规范考试着手进行的。考试,也就是教和学的质量检测,不能随意,必须规范。这个规范是从命卷、组织考试、阅卷、质量分析等角度入手的,核心思想是教什么练什么,教师应当研究学情,要以学定教。教学质量检测是沟通教和学的重要渠道。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学校逐步把改革推向课堂教学,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与尝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优质学校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办学过程中,市一中始终把握好时和势,在不断创新中推动学校的发展。
2.科学发展,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核心动力。创新发展就是科学发展。科学,探讨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就是依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开展工作。教育教学显然是有其特殊规律的,谁没有按照这个规律办事,谁就会吃苦头。当然,无论是谁,都不敢说自己已经掌握了办学的全部规律,有人提出民主教育,有人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人提出多元智慧理论,有人提出目标教育法,有人提出生活实践理论,等等。不一而足的理论只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窥见教育教学和办学规律的局部,我们永远都是在路上。而这条探索的道路是极其曲折和复杂的。如何探寻教育教学和办学的规律呢?这就需要研究。现在,我市中小学基本上都成立了“教科室”,把教育科研工作从教导处分离出来(“教导处”变为了“教务处”),而市教育局则把“教研室”和“教科所”合并为“教科院”。这些机构的分和合充分体现了教育科研在推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确实,学校要发展,要实现其发展目标,就必须下大力气狠抓教育科研活动。市一中本世纪初期即开始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首先是要求老师们必须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派遣老师外出学习,开阔眼界,把培训当做老师的福利来对待。接着规范校内师带徒、公开课、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教科研工作,做好教科研工作的计划,做到规范有效。教科研工作要时有创新,才能持续不断的开展下去。市一中最早开展研究的是省级课题《中小学衔接教育研究》。通过这一课题研究,让老师们明白了学生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近十年来,学校共承担和完成了5项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分别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德育特色等方面着手研究,破解我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目前学校还在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我们的课程观念,打造我们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改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全体一中人的学园、家园、乐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巴甫里克的学生的成长历程。巴甫里克被国文老师、数学老师定义为“差生”,但是生物老师引导他去观察各种植物,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使得成为智力非凡、有强烈学习兴趣的孩子,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农艺师。这个我们一个教训:其实每一棵植物都能开花,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给他们适宜的生长环境。教育也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禀赋,关键是我们信任不信任孩子,能不能开发出孩子独特的潜能。我们在办学过程中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校园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保障他们开花的权利,给他们在合适的季节绚丽绽放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