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生综合素养和多元评价
新市初中 谈恒云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人文意识越来越强,人才的综合素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在素质教育改革大潮中,对中学生素养进行多元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对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认识、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详细的阐述综合素养和多元评价。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素养 多元评价
初步成果 困难
不足
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新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初中生综合素养评价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人就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多元评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返回马鞍山初中研究会专题
一、对中学生综合素养多元评价发展的认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评价主要是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成绩决定一切。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本身具备的发展性和多元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养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对学生素质进行多元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2.开展中学生综合素养多元评价,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并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组织开展德育系列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3.开展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具有诊断功能。中学生综合素养多元评价的诊断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鉴别学生思想、行为的优劣,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综合素养多元评价工作探索
1.评价的内容须更加丰富、科学。
以目前使用的《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为例,其重点突出了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创新。它的基本结构可以像这样来设定:基础性发展素养评价和专门性发展素养考查,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评价创新实践成果评价。其中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又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七个评价维度。
考试制度可以做一些变革,中考总分一部分来自文化考试,另外一部分来自《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这样可以让我们非常全面地看出所包含的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提高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可以更有效的为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
2.评价的方法必须要更丰富、更多元。
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格也是多元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只是学业成绩优异,还需要有应对日趋竞争激烈社会挑战的综合素养。《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按照评价方式,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综合性评价、学校审核等评价方式,从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而客观的描述,即使从某一方面来说有一点偏颇,也不影响整体评价结果,这样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避免了以偏概全,使评价的真实性更加接近被评价主体。
3.应对中考改革实践,为人才的选拔制定更合理的标准。
《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配合中学生综合素养多元评价,特别是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在高中招生中应用,逐步改变“只靠考试成绩定终身”的考试选拔制度。多年的实践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发展创新能力不一定强,而所谓的“高分低能”正是在只靠成绩衡量人才的标准下的畸形产物。所以说成绩好的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等级不一定高,但综合评价高的学生成绩肯定好。这样的评价结果给人才的选拔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那些成绩又好创新发展力又强的学生真正走到了考试队伍的前列。
素质教育改革时至今日,各学校在评价方面的确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如:开始使用学生素质评价手册、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册等等。为此对原先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幅度不小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此项改革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改革的步子迈出去了,但思想依旧在“鞋子”里-----“流于形式”,是最为普遍的问题。
三、在素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
1.社会、学校、教师的认识有待提高。
受传统的评价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和教师参与综合素养评价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舆论环境还未真正形成。“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在人们头脑中已形成思维定势,根深蒂固,要想改变,难度较大。家长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对学生综合素养关注明显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成绩记录习以为常,而对其它方面的记录或描述不太积极,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情绪。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校的综合评价都是走过场,基本上成绩好的学生评定等级高,在学生毕业之前按照一定的等级比例一次性填好,有的学校甚至由老师全盘代填,造成了评价体系形同虚设。所以,如果评价的社会大环境不改变,即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方式、内容、标准不变,家长、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行为均很难转变,综合素养评价只能流于形式。
2.教师负担重,操作难度大。
新课改不断地对教师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教师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不断接受各种学习培训,还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已经十分忙碌。综合素养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还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质性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处于教学工作和进行评价的双重压力下,最终导致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从而造成评价的失真或不全面。
3.对综合素养评价的资料不注重管理。
各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料管理很是不规范,时常造成资料混乱,连续性差等现象。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资料通常都是由班主任统一管理,没有及时归档,结果多是上一任交给下一任,代代相传,并且查阅不规范,造成资料的遗失现象时有发生。鉴于这种现象,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资料应当有专人或专门的科室统一管理,定时发放与归档,规范资料的管理。其次,综合素质评价的资料不能像学籍等资料一样装入学生档案,一般到某一个学业阶段就结束,下一个学业阶段又重新评价不具备连续性。
另外,评价分值与高中录取的松散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招生制度,这种评价结果形同虚设。笔者就当地的评价结果调查到,除极少数的重点高中招生中要求必须达到A级外,一般的高中对评价结果基本不予考虑,还是由成绩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录取。这样导致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形式主义倾向,使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乃至对课程改革失去信心。这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和克服,必将影响素质教育进程,使课程改革再度陷入应试教育泥潭。
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势在必行而又任重道远,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认识没有突破、正确的理念没有形成、改革的政策没有被深刻领会之前,很多做法都可能会导致形式化和表面化现象。因此,我们应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脚踏实地,认真实践,才能使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课程改革实现质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