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孔子的哲学遗产
黑格尔曾断言,孔子不是一个哲学家,他只会说出一些老练的、善良的、道德的教训。其实,孔子到底是不是哲学家,不能凭黑格尔说了算。哲学的本质人对人生、对宇宙的系统反思,不一定非要玄之又玄的、形而上的思辨。可以说,孔子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哲学家,孔子的哲学侧重于实践理性,包括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哲学和为人生服务的道德哲学。
孔子哲学有两个要点,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一个人能够做到内仁外礼,那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是从政的先决条件。孔子的哲学思想与他的政治主张、教育理念是融为一体的。
仁是什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明确地认为,仁是解决人世间一切问题的钥匙。如果没有仁,国家、社会、人心都不得安宁。孔子没有定义仁到底是什么,但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仁者爱人”。从反面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正面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可以比较一下,世界各大文明区域的重要思想家,在一些人生根本问题上,找到了近似的答案。孔子的“仁爱”,基督教“博爱”,佛教的“慈悲”,几乎相通。特别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视为世界各国人民的道德底线,是一条“黄金法则”。
有人总结出了四个处世规则,境界有高低:金规则:欲人施诸己,亦施于人。(相当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银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铜规则:人施于己,反施于人。(相当于朱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铁规则:己所不欲,先施于人(相当于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四条处世规则,每况愈下,孔子占了最前面的两条,金规则和银规则。
孔子哲学思想的第二个重点是关于礼的思考。礼是什么?礼就是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只是表面上的遵纪守法、有礼有节,有可能流于虚伪。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难道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吗?乐难道只是敲锣打鼓吗?礼不能流于形式。仁礼不可分割,以仁为底线。仁和礼是先与后的关系。孔子和子夏有过一段对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诗经》上说,笑脸真灿烂啊,美目真妩媚啊,天生丽质打扮得真高雅啊。子夏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宣纸,然后才能绘画。”子夏问:“先有仁义,后有礼法吗?”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诗了!”
好了,关于孔子我说这么多。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开创的“仁”学,被后来的孟子发展为“仁政”主义;他开创的“礼”学,被后来的荀子发展为“礼治”主义。孔、孟、荀号称先秦三大儒。我们接下来讨论孟子和荀子。2021.4.24摘自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