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文化上从大传统、小传统看,儒家的影响都很深远。儒家长期被专制政治利用,容易滑向一言堂、家长制,但是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儒家的作用依然很大。虽然经历过文化的断裂,但是今天所有华人仍然重视亲情,保留着人际关系当中的亲和感。在美国的华人,父母儿女之间说话甚至吵架都用英语,可是家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中国式的。我父亲算是中学程度,母亲不认识字,但是在家庭里面都延续着儒家传统,那种家庭伦理就像一个堡垒。我从小养成尊重长辈的习惯,到现在还是这样。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使我母亲没有受教育,她一辈子也是这样过来的。这种人伦范畴的尊尊亲亲,在生活中自然流露,不是说读书就这样,不读书就不这样了。
我提出“道家主干说”以后,学界有认同也有争议,这都很正常。只是有一点,“道家主干说”仅限于中国哲学,并不是对中国文化而言的,如果把“道家主干说”放到文化层面,讨论起来恐怕缺少一些针对性。就哲学谈哲学,讨论起来可能会更深入一些。文化上儒家是主干,哲学上道家是主干,我这样说并没有褒贬,只是叙述,从哲学专业角度去讲。
首先,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建立了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提出了“道”的概念,开本体论、宇宙论之先河。他所开创的直觉思维,是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典范。其次,哲学是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思考,纵观中国哲学史,很多核心的概念跟范畴,如“道”“气”“理”“太极”“有无”“言意”“动静”等,都是道家首创的。无论宇宙本体、人生境界、思维方式,道家的建树都比儒家更为丰富、更为深刻。
我个人认为儒家不仅是文化的主干,也是伦理的主干,伦理学也是哲学的重要部分。我言语之间对儒家常有些批评,这与台湾之前的人文环境有关。儒学在两岸遇到的波折不一样。那时候是敌对状态,大陆这边大肆破坏,台湾就扭曲、利用。殷海光先生、方东美先生思想那么不同,但是他们都批儒家,实际上不是批儒家,而是批专制政府,白色恐怖下的孔孟不是真的孔孟。
其实儒家很重要,今天我们应当发扬孔子的恕道,发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开放包容精神。中国儒释道三家并存,体现出很好的包容性。而反观西方,三个不同宗教打得你死我活。罗素就指出,西方文明有一种排他性。
道家为中国哲学注入了四种精神。
我仅举了道家哲学精神中最为独到的四种:宽容胸怀、个性尊重、齐物精神、异质对话,其实不止这些。
第一个就是宽容胸怀。《庄子•天下》称赞老聃“常宽容于物”。老子倡导“容”跟“公”的精神,他说:懂得守住常道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廓然大公,廓然大公才能周遍万物。老子提出万物存在根据的“道”,建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他应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洞察对立运转、交互反复。庄子在反对独断论和绝对主义的基础上,更广泛地突出老子的相对性思想。他延续老子的精神,提倡“万窍怒呺”“莫若以明”。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就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而与之同时,淮南王继承了老庄的宽容胸怀,呼吁:“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绪业不得不多端,趋行不得不殊方。”魏晋时期,王弼提出“得意忘言”,郭象主张“会而共成一天”,使老庄的宽容精神继续呈现。
第二是个性尊重。罗素在《中国问题》这本书里写,老子“认为每个人、每个动物乃至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自然的方式方法。……庄子比他的老师更让人感兴趣。他们所提倡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罗素所谓“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方式”,我认为正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意思。由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庄子•则阳》的“万物殊理”,充分肯定了个体特有的存在方式。
老子提出“自然”“自化”,《庄子》更强调“自本”“自根”,倡言“物固自生”“物固自化”。庄子及其后学对于万物自性、个体殊异格外重视,《田子方》篇说“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秋水》篇河伯、海若第四次对话当中强调“殊性”“殊技”,还有《至乐》篇鲁侯养鸟的寓言,要求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道家尊重个性、树立主体性以至于倡导互为主体,这些主张在庄子思想中格外得到显扬。
第三是齐物精神。所谓“齐物”是不齐之齐,在殊异中求同通。《秋水》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提示打破世间的等级差异,这是激荡人心的。当初严复引进“自由”“民主”观念时,就注意与老庄思想对接。而章太炎则在《齐物论》中找寻“平等”思想的因素。孟子批评农家观点时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而庄子的齐物精神,正建立在万物不齐的基础上。《齐物论》开篇忽然凸出“天籁”“地籁”“人籁”,寓“齐”于“不齐”。地籁的“万窍怒呺”,天籁的“吹万不同”,实际上影绘人世,提示不同的视角都有各自的意义跟独特的价值。庄子进而思考个体间相互交会、互为主体,提出“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和“知通为一而寓诸庸”。在宇宙大生命中,无数个体生命各自发挥,汇聚成这个多彩的世界。瞿鹊子与长梧子的对话中,又提出了万物“相尊”“相蕴”。这对于全球化思潮冲击下的现代人,会有很多启发。
第四是异质对话。老子“尊道而贵德”,孔子“志于道,据于德”,虽然学术观点不同,却可以融通。1993年第十九届世界哲学大会,闭幕时郑重宣布1995年为世界宽容年。“9•11事件”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尤其需要异质对话。
二十世纪以来,以“道”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跟以“Logos”为中心的西方哲学,从怀特海到海德格尔,开启了东西方异质对话的通道。已有不少西方哲学家反省“西方中心论”,为东西方对话奠定了基础。由哲学对话落到现实世界,东西方需要进行多层次的异质对话。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思想对于异质文化交流起过很好的作用。佛教东来,道家有接引之功,庄、禅会合更在隋唐结出硕果。北宋儒家排斥佛老,却援引庄子。今天我们遇到了更具异质色彩的西方文化,中西对话需要儒释道共同承担。而庄子的宇宙视野最能和全球化视域相应,庄子的自由精神跟齐物思想则最具现代性的意义。2016.1.5转自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