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提出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效能,完善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省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台站达112个,基本实现一县一台的布局要求;全省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个别地区达到0.2级,地震速报时间从12分钟缩短至8分钟以内。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稳步提升,城市新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16022所,并建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238个。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推动地震监测预报、抗震设防、应急救援、地震科技创新等工作取得更大进步,全面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在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方面,建成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实现3分钟内生成实测地震烈度速报信息,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大别山地区具备破坏性地震预警能力,合肥等重点城市具备300公里外远场大震预警能力。在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方面,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村镇规划,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各县(市、区)每年创建1个以上地震安全示范村;推动市、县开展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小区划工作,长三角城市群和郯庐断裂带沿线地区实现全覆盖。在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方面,完善地震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实现全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震后1小时内获得震灾预评估结果,2小时内获取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信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总容纳量达到城镇常住人口的70%;探索开展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在推进重点地区地震背景场探测方面,启动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断层探测,获得郯庐断裂带安徽段高精度三维地震构造模型,确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建设大别山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将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合肥地震台建设成为国家地球物理观象台,在庐江、蚌埠、金寨、黄山4个地震台建成区域地震监测预报中心。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郯庐断层带的南段(郯城以南)在三叠纪末期形成,当时是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秦岭-大别碰撞带以东的一条走滑断层。在中生代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欧亚板块(广义)之下,而使郯庐断层带向北大幅度延伸,并转化为逆冲断层。以后,郯庐断层带虽然一度恢复为走滑断层,但在多数时间内仍以逆冲运动为主。
在新构造期,郯庐断层带为左行走滑-逆冲断层。历史上沿这一断层带发生了许多大地震,如1668年郯城大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等。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普遍引用的郯庐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约为2.2
毫米/年。
返回大中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