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领导近期提起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构想引发热议,但学者指出,这个区域经济概念面对不小的障碍和挑战,沿江11个省市极强的行政区壁垒,长江通航能力的局限与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足,都是必须直视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底到重庆考察,并在4月28日召集长江沿江11个省市和国务院相关部委的领导人在重庆参加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有舆论认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区域经济的两大热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总体考虑和规划,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成都和重庆)经济区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促进产业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委书记李后强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龙船”,必须有全局意识、一体化安排。
他说:“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很多,组织协调沿江各省市区的规划和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最大的难点。”
重庆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勇也指出,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行政区经济,而长江经济带要求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以长江经济带建设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划分造成的壁垒。
行政区经济指的是某一个行政区划内的经济,有地方政府企业化、要素市场分割、地方产业结构趋同化等现象,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所推进的区域经济相悖。
李勇说:“有些问题如长江某一段有很多暗礁,我们要把它炸掉,或者三峡大坝要提高运输能力,这些问题应该由大家来解决,这不是哪一个省市能独立解决的。”
事实上,李克强也看到打破行政区壁垒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首要条件。他考察重庆时指出,沿江省份必须“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撰文指出,中国政府推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区域经济概念,说明中央有打破经济建设中“一亩三分地”陋习的决心。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的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今年2月底,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会议上就提到,京津冀要协同发展,须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专家:采取联席会议制度
让11个省市轮值主席
李勇建议采取联席会议制度让11个省市轮值主席。他也建议打破沿江的县、市、省会城市之间的行政级别,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共同解决问题。
长江经济带目前仍处于顶层设计阶段,预料其发展指导意见将在今年内出台,所以尚不清楚中国政府将如何打破沿江地方政府“一亩三分地”思维。
目前,中国海关总署正抓紧开展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后将尽快向长江经济带等地区推广实施。
中新社5月26日报道,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张广志说,海关总署已建立长三角区域、上海与中部六省、川渝沪等区域通关合作机制,下一步将按照市场和物流规律,推动长江经济带11省市海关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区域通关改革,实现沿长江不同关区之间一体化作业。
李后强指出,长江仍面临交通能力不足、网络结构不完善、综合交通枢纽落后等问题,航运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他建议引进社会资金甚至海外资本,来解决高铁、港口、码头建设所需的高投入。
对于长江的通航能力,中国政府已注意到三峡船闸已处于饱和运行状态。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称,通过三峡船闸的货运量在2011年达到1亿零30万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今年的通闸货运量预计达1亿1000万吨。
《21世纪经济报道》4月30日报道,中国政府已有建设第二船闸的打算。然而,建设第二船闸不一定对沿江省份都有好处。湖北省近年积极打造翻坝产业园,在三峡大坝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港口,装卸货物后通过汽车转运至上下游港口,然后再装船运走。建设第二船闸对翻坝产业好处不大。
报道称,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国家部委,以及重庆市等大坝上游省市,主张尽快修建三峡第二船闸,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为代表的阵营则主张“翻坝”。这凸显了现有行政区壁垒和行政区经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成的挑战。
对处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重庆和四川来说,“两带”建设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李后强说,“两带”(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能拉动成渝经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尽管每个阶段的拉动力不同,但他估计每年平均拉动GDP增长2%以上。去年,四川的GDP为2.6万亿元(5230亿新元),重庆为1.26万亿元。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此时,长江经济提振经济的潜力不容忽视,但是打破沿江省市的行政区壁垒与“心理壁垒”,是各方必须走出的第一步。20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