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两种观点不仅仅是理论的分野,更重要的,其蕴含的宏观政策的导向完全不同: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外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低于潜在增长率,刺激政策可以大有所为;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内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宏观政策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克制和包容。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法与外界所概况的“李克强经济学”在理念和内在逻辑上几乎是一致的。
“李克强经济学”通过简政放权,开放民间投资领域,重视就业,淡化速度,提升服务业的比重,致力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而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至少应该蕴含以下几个政策寓意:
一是经济增速正式告别8%的快速增长,潜在增长率在2020年前后回落至7.5%左右;
二是宏观政策告别常态的调控和刺激,如果经济增速在7.2%以上的合理区间,不会采取非常规的刺激措施;
三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政府投资让位于民间投资,出口让位于国内消费,创新驱动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成败的胜负手;
四是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使命的同时,强力扶持服务业,经济结构避重就轻;
五是告别货币推动型增长模式,控制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优于经济增长本身。
其实,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一系列的重磅举动,让外界在充满震撼感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了更多的期待。仔细观察分析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对外关系,人们可以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常态”不但在经济领域里来临,而且几乎全方位地迫近中国的方方面面。
大家应该都有印象,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之后,“第一把火”就烧向了自己——“八项规定”的颁布,从一开始就规定要从中央做起。出行不封路、报道有规定、不铺张、不浪费、拒绝迎来送往……都是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
一年半多的时间过去,以前大家觉得是“常例”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无不戴上“紧箍咒”,官员以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反腐中“常例”的打破更让人印象深刻。当周永康和徐才厚这种级别的大老虎被拿下之时,大家在惊讶之余,应该能品味出其中的深意——20多年来,坊间流传的“刑不上常委”的所谓“常例”,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眼中,这不过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