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小国芬兰的中小学教育曾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最佳。很多欧共体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等纷纷仿效其教育模式,甚至聘请芬兰教师给予本国的基础教育以建议、指导。
那么,芬兰是如何做到的呢?我通过研究,归纳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正文】
一、师范录取率仅1/10
早在1979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就明确表示:教师属于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给中小学教师如此高的定位,世界上独一无二。
在芬兰,报考师范院校比报考普通大学难度大得多,录取率仅1/10。除了多种考试层层把关、逐级选拔,还要面试,被认为具有创新能力、教学热情、终身学习能力者,方可被师范院校录取。
二、师资即国力
据《赫尔辛基邮报》调查,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教师;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是教师;企业最受欢迎的人才也是教师。原因很简单,芬兰中小学教师是最好学的一群人、是学历很高的一群人、是最有成长潜力的一群人。
尽管芬兰如此重视教育,但教师的工资并不高。一个有着20多年教龄的中学数学教师的每月收入,税后也就2000多欧元,折合人民币1.6万元左右。
如此低的收入,如此高的门槛,为什么芬兰年轻人还争先恐后地报考师范、乐于从教呢?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当老师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因为这份工作对芬兰无比重要,对个人深具价值。他们深信师资就是国力,教师素质越高,国家就越强大。
三、教什么,学校自行决定
国家教育委员会每4年制定并公布一次核心课程大纲,其它事项如学校管理、聘用教师等,则由学校自行决定,至于教什么、何时教、怎么教、采用什么教科书等,也完全由学校董事会和老师自行决定。
芬兰中小学教师没有考核评级,完全凭职业道德。教育委员会认为“芬兰没有不称职的教师”。
学校在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都会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互动情况。中小学生一般没有成绩单,只有学期报告。整个小学期间,除了毕业前的全国3天统考,平时很少有考试。有的话也只是平时小考,很多时候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考试。
作为家长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是第几名,老师也不知道,因为从来就不排名次。学校强调的是学习,而非竞争,不以竞争刺激成绩。这就大大减少了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机会,只是跟自己较劲,一个学期结束后,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原定的学习目标。
五、关注后进学生
芬兰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提携后进为主,齐头并进为目的。他们认为,每一个中小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是国家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不愿意看到有人掉队。
在学校,教师们关注最多的是那些后进生、反应慢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家庭有问题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拔尖、一点就透的学生却甚少关注,甚至压根儿就不鼓励冒尖激进。
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教师会不动声色地让他们超进度学习,离开班级,默默地在走廊上或电脑后自学。只有当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学会了,老师才会继续往下进行新的课程。
六、一视同仁禁止歧视
在芬兰,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歧视学生。对于越来越多的移民,学校也一视同仁,无论是偷渡来的,还是难民来的,抑或暂时跟随父母短暂停留的,都有学上。在老师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背景。学生不属于学校,甚至不属于家庭,他们属于社会,属于他们自己。
对于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学校有专人负责额外帮助,还有政府出资免费参加的课外辅导。实在不行,就会被转到特殊学校,那里有具备多年特殊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政府唯一严管严卡的,就是分片儿安排教育大臣,视察监督是否有逃学不上学的孩子,不称职的家长和学校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七、学习能力是一辈子的事
芬兰教学注重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自律合作等能力,这被认为是关乎一辈子的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会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在小学期间,一般来说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就某个主题上网查资料、自己做项目的能力,为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将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一个初中毕业生,在价值取向、吃苦耐劳、独立生活、解决问题、协调合作、表达自我等方面都具备了雏形,基本符合社会标准。
综上所述,芬兰的中小学教育是本着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目的的,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布局,而不只是单纯灌输各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