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六祖惠能的传奇智慧
   
         点击网站地图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六祖惠能的传奇智慧 

内容提要:东土禅宗六祖惠能,起于布衣,闻达于世;目不识丁,开宗立派;行于岭南,震动庙堂;初学得道,引领革命,成为盛唐气象的一道亮丽风景。任何领域,欲求无上菩提,都不可疏于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行动力、教育力五项元能力的修炼。

作者简介:李现平,男,1965年生,河北沙河人,知名军事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师从中国教育学界泰斗顾明远先生、中国现代军事教育学科开创者朱如珂教授。从军33载,曾任国防大学副研究员。现为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清华x-lab教育研究专家。

         
              返回禅修

               

大概由于《西游记》广泛传播的缘故,提起中国大德高僧,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唐三藏。但是,世界范围内,站在文明创造的立场上,人们最为推崇的中国高僧,却是唐代东土禅宗六祖惠能。这位比唐僧小36岁,一生只在中国岭南活动的佛教领袖,由于其对佛教禅宗顿教法门的开创性贡献,而被西方学界列入东方三圣人,与孔子和老子并称。

他所开创的禅宗顿教法门,所阐发的佛教禅宗义理,不仅带来了佛教在大唐及其后历朝的繁荣昌盛,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中国人的禅文化气质。 

               

但是,令人称奇的不是六祖惠能对弘扬东土禅宗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产生的世界级影响,而是他开创这一事业时的白手起家条件和艰难困苦处境。

有谁能想到,这位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竟然是一位目不识丁的文盲。他几乎完全是通过听别人诵经念佛,而自悟自觉的。当一位名叫无尽藏的尼姑,拿着《大涅槃经》向他请教读音时,他语出惊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也许,正是他的这一缺陷,使他比其他修禅者,更深地领悟了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奥妙。

有谁能想到,这位被选中接掌禅宗衣钵的青年才俊,只是一位入寺刚刚8个月,在后院踏碓舂米的带发行者。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惠能求别人代写偈语时,那位名叫张日用的江州别驾,露出不屑的神色。这才激起了惠能那句慷慨陈词: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惠能被选为六代祖之时,尚未落发为僧,全寺上下没有几个人认识他。入寺8个月,甚至都没有走近正堂一步,只是在后院碓坊踏碓舂米而已。现在看来,五祖忍大师这种唯才是举、力排众议的选人用人胆识,不仅是惠能之福,佛教事业之福,也是大唐之福,中华文明之福!又有谁能想到,他远在江湖,身处蛮荒,普度众生,教化民众的事业,却震动了朝野,影响了庙堂。

起初,只是一些地方官员为他捧场,不仅来听他讲经说法,还与他讨论佛理,明辨是非。《六祖法宝坛经》开篇,就记载了这样的盛况: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到后来,唐朝几任皇帝,都先后对惠能礼请供养,不过均被委婉谢绝。据记载,武则天先后派遣天冠郎中张昌期、内侍薛简等人,前往韶州曹溪请能禅师入朝供养。到中宗景龙元年十一月,武则天早已去世,皇帝又派薛简再次请惠能北上。但是,这位起于民间,生自草根的佛教领袖,宁愿散居山林,不愿配享庙堂。他只是将所受衣钵信物,在朝廷供养了几年而已。

    三

也许,正是惠能的这种亲民、惠民、爱民、为民立场,使他能够不仅悟透禅宗顿教法门的真谛,而且可以引领那场使佛教彻底中国化、大众化、生活化的六祖革命

惠能之前的佛教,可以说是社会上层人士的专利。它的深奥学理,不易为常人领会,要用通俗易懂的话为人解说,使人信服,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当初佛教只是在上流社会比较流行。而且,研习佛教经典,对人们的文化水平,特别是识字断文能力有较高要求。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它在民间的流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研习佛教经典和参悟佛教义理见长的唐僧,才痛感佛教真理之不明,各类译著之不一,民间信仰之不易,发宏愿大誓,愿冒偷渡国界的罪名,前往西天求取真经。

相比之下,惠能却是以原创的精神和实践的态度,以我为主地面对现实问题。在破解佛教传播难题的过程中,开创了一条印度佛教中国化、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的康庄大道。他创立的顿教法门,不仅解决了佛教发展和传播道路上的一系列现实难题,而且将佛教发扬光大,并使它以全新的面貌流布世界,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比如,六祖惠能独特的口语体讲经,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佛理精义,同时使之与中国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人易懂易记易学易行。比如,佛家讲持戒”“忍辱”“禅定等等,戒律很多,法门各异,一般人往往迷失在这些繁琐的形式和规矩中,很难抓住精髓。但是,惠能大师的讲解,却能够让人们豁然开朗。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一首偈,一席谈,让人倍感亲切。佛理原来如此平易近人,并非玄之又玄。再比如,打坐和修禅,一直被认为是禅宗的不二法门。六祖以前的中国佛教,大多强调读经、坐禅、静修。即便是禅宗,自达摩祖师起,都十分注重打坐静修。但惠能告诉人们,学佛修禅要落实到生活中,体现到时时处处,绝非只打坐一法。

他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又作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他一再强调: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则佛。这无疑矫正了人们对佛学的诸多误解,特别是那些过分执著于外在形式,而丢失自性初心的肤浅修炼。

再有,释迦牟尼佛所说《维摩诘经》,专门讲居士在世间的修行。它告诉人们,不仅可以出世解脱,领悟智慧真如,也可以在世间解脱,于生活中成佛。但是,佛法传入中国之后,传法的高僧大德一般都是僧人身份,远离尘俗,寄身山林。这让很多人误以为学佛一定要出家,成佛一定要出世,为佛一定要了确尘缘。

针对这种误解,六祖惠能精辟地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么一来,禅宗乃至整个中国佛教,逐渐走上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的道路。这就为佛教的充分生活化、普及化,打开了方便之门。

民国年间,中国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它早年经赵朴初居士等人发扬,近年由台湾星云大师力行,已经成为当代佛教发展的大趋势。其思想渊源,恐怕正是六祖惠能所提出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再比如,以往的佛教,特别强调佛菩萨的度化与接引,而且常人成佛的可能性极小。但是,惠能顿教法门,却强调人人都可以自识自心,自修自性,自悟自省,自成佛道。他强调:不悟,佛即是众生;一念悟,众生即是佛。”“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有高僧大德度化接引固然幸运,没有外人度化接引,一样可以一念悟即成佛。这就为大众学佛信佛,做佛成佛,开辟了广阔前景。这样的佛教,能不大受欢迎吗?能不繁荣昌盛吗?能不广为流传吗?这样的修行功课,还算是过重课业负担吗?还有皓首穷经之苦和应试诵经之累吗? 

               

显然,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准确地说破解当代中国教育难题,不仅需要像唐三藏那样,能够将西方教育思想介绍和翻译过来的大学问家。

更需要一大批像六祖惠能那样,能够立足本地创造开拓,甚至开创独特中国教育道路,并以此影响世界教育发展的行动导师、实践导师、创业导师。这样的导师,具备很强的思想力。他们独具慧眼,能够找到新奇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发现重大问题。

这样的导师,具备很强的领导力。他们独具魅力,能够将志同道合者甚至对手,团结一道,共赴理想。这样的导师,具备很强的创造力。

他们独具匠心,能够另辟蹊径,融合诸元,汇通古今,开宗立派。这样的导师,具备很强的行动力。他们独具韧性,能够吃得苦中苦,受得难中难,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样的导师,具备很强的教育力。

他们独具慧根,能够将美好理想追求,植入大众心田,筑牢精神家园。具备这五项元能力的人,是当代中国最为缺乏的,也是最可宝贵的。而六祖惠能大师,就是我们的榜样,值得今人效法。

其实,古往今来成就大业、开天辟地、流芳百世者,无不具备这样的元能力。只不过,在这个提笔忘字、动辄山寨的时代,人们刻意选择了浅薄与浮华。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