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的第二点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我认为美中两方之间应该合作,且在各个议题上展开合作,尤其是在公共卫生方面,因为这个有很多的机会,包括在英语技能方面。目前在中国、有中国经历的美国人,其实我们对于美国的未来也是有合理预期的。我们应该有机会让双方展开接触,并且也需要更好地了解双方彼此的情况,而不是现在互相叫喊,互相指责,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不可想象的危机。
现在要攻击指责另一个国家,可能是很轻易做的一件事,但我们不能这么做。我觉得美中两国的领导人应该朝这个方向共同努力和合作,要避免爆发冲突的危机。真正关心中美关系的人,应保持沟通的桥梁,尽绵薄之力来延续中美两国的友好情谊。
我觉得改善美中两国的关系是有机会的。但在美国这边,我们也需要进行大幅度地政治调整,中国也需要做出调整,在某些方面需要做出改革。可能需要比方说一方面变得攻击性没那么强,同时也需要根据其他国家的人民的诉求做出相应调整,这是美国需要做的。即便特朗普总统能够连任,新一届政府或许会有新想法,在改善美中关系方面,我们也需要做长足的努力。
年轻一辈其实在美中两国都生活过,对于美中关系目前的困境也有更深刻的了解,所以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尽自己所能,支持两国继续发展友好的关系。
美国过于聚焦竞选,缺乏战略性布局
中美建交时,毛泽东主席和尼克松总统建立的是一个战略关系,因为他们自己意识到了自己面对的一个情况。而现在美国太聚焦于竞选了,只是想到要竞选成功,而没有去看到长远的战略型关系。
我们现在并没有很多的中国专家在现在的政权内阁中,当时尼克松期间其实也并不多,但是我们充分利用了。现在大部分的领袖只是考虑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而不是说战略性问题。
网络和经济现在已经无限地交织在一起,太多的问题都是大家共同面对。包括说公司之间或者国家之间,没有办法去合作来抗击疫情,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的成功的。我们现在看到不仅中美之间的学者,大学之间还是在持续进行合作。
在商业方面肯定是多多少少有一些脱钩出现的。比如在美国的一些公司希望他们的供应链能够安全,希望有独立的系统,这是可能的。因为之前的关系太紧密了,因此一有问题大家都会出现问题,许多企业意识到依赖外部是不安全的,所以想要脱钩加强自身的安全性。
现在有很多美国公司在中国赚钱,但是他们还不发声,他们没有让自己参与到这个讨论当中,去促进中美关系。他们在那里有员工,但是他们还是不发声。如今其实有很多的方式去适应中美贸易战,比如说关税高,那么企业就到日本或到越南制造,然后发到美国就不算关税范围内。
在二三十年前,我们都没法去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和学习,只能去香港台湾感受中国文化,通过阅读史料、听广播来了解中国大陆。但是现在,不管是在领域里的学者还是学生,他们能够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都多了很多。
有两种方式,现在中国的广播和宣传会更加谨慎,他们一边在进行宣传,一边也想了解大家对于中国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因此我觉得研究中国有很多机遇,其实我们是利用了在80年代、90年代中美两国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也是在过往一百年当中最密切的关系之一。
有一些相应的机构依然是存在的,我觉得这些中心或研究的基地地位也会更加稳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我觉得,中国不会停止学习和研究美国,不会停止向美国派留学生,同时美国也不会停止对中国的研究。在中国研究的学术领域还会继续发展,会更加繁荣。
在中国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他们能说非常流利的英语。而美国在这方面,包括跟中国打交道,让年轻的美国人学会中文、学习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努力实在是做得不够,我们应该有上百万、上千万的美国人学习中文。我们的政治领导人需要跟中国合作,我们需要寻找积极的方式来和中国人、来和中国领导层进行沟通,这对于两国关系来说都更有帮助。
美国对中国偏见不小,互信如何建立?
中国在舆论宣传方面,官方机构其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直接通过报纸、电视和其他的媒体直接进行宣传,同时他们会在推特等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宣传。而在美国也有相应的机构做类似的事情,包括报纸、广播、电视,都是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
很不幸的是,这引发了一定的民粹主义情绪。美国是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更高的销量或者点击率,他们就会肤浅地报道吸引眼球的新闻。现在的报纸为了销量,就会特别关注美中方面,尤其是中国的负面报道。因此,我认为中美两国各自都会在当前的状况“火上浇油”。
关于两国如何建立互信,我认为美国现在更难了,因为你不仅是要一个新的方向。而且我们看到美国的政权,因为它不断地在更替,完全是往不同方向走,如果没有民众支持的话,也会非常糟糕。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育项目的倡导,我们需要去教育民众。在大学当中有很多中国方面的专家、中国学者,我们需要让他们去做更好的教育。美国虽然是民主社会,但是我们更需要去推动这些相关的理解和学习。在中国的话,它因为是不同的治理架构,政府可以直接地做集中化的宣传、学习和普及,但美国更难。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现在可能比当时尼克松时期,要做得更难了。因为当时没有任何的形象,对于美国民众,相当于中国是一张白纸,所以你可以去绘制这样一个形象,去定义整个关系。但现在我们每天的新闻、报纸上都有很多中国的这些报道,所以大家已经有一个既定的形象和概念了,所以再去修正这些概念是非常难的。
所以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不一样,这个流程做起来非常艰巨,需要大家再去重新携手。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口罩、防护设备、防护服都是来自中国等等,我们可以去宣传这方面,这些大部分确实都来自中国。还有很多中国朋友是自己捐赠或者邮寄给在美国的朋友,这些我们都可以去说。所以我们其实是需要真正去建立一个非常大的项目,去处理不同的问题,而且去建立这些大的合作项目。
中美两国虽持有不同立场,但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或宣传报刊等等方式加深了解,进行本土化。作为学者,我们去提供更多的素材,让美国的民众了解中国。作为公民,其实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角色可以去担当。比如我会告诉学生们,如果你们回中国的话,一定要戴口罩,我会提醒他们,比如说你到中国的话,你要注意在中国的一些言行,怎么样去适应当地社会,或者说他们能够怎么做,以此促进中美学生社群的关系,我认为每个群体都能有自己的贡献。2020.5.13转自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