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主讲教师:黄敏
目
录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导言
黄敏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着眼于新的基础
•樊纲
•前几天见到两位大学同学,才得知蒋光远先生已经于不久前去世了。他是我在河北大学上学时的经济系系主任,直接教授我们七七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课。记得当年他给我们讲课时,总是一杯极浓的茶,一支接一支地吸烟。我想他的早逝一定与这些嗜好不无关系。从个人的角度悼念、回忆他,我首先想到我们自己曾经受益于他。我与蒋先生并无私交可言,但他所给予我的一切却至今受用,这便是他给我们开的那门课,现代西方经济学。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各大学经济系已经开始设了“西方经济学”的课,但多数只是讲“流派”。而蒋光远先生没有照那一般的作法去做,而是找来一本英文的“经济学基本概念”作课本,由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学,从头到尾给我们讲了一整学年的“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讲解,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推导,一个图形一个图形地分析。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西方经济学”的“底子”主要就是在这一年的课上课下打下的,至今遇到许多经济学理论问题,想到的还会是当年河北大学黑板上、作业本上的那些公式和图形。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基础知识在一门学科的掌握与发展中及其重要。发展到今天的经济学,已经是一整套相当复杂、相当深入、涵盖面相当广泛的知识体系了。而一门知识越是发展、越是繁杂,在学习它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打好基础知识“功底”就显得越是重要,就像盖房子,地基不深,楼层也高不上去。所有的高楼大厦,都要用砖、用瓦或是用钢筋水泥,即使材料有些差异,也都有一个“承重”的问题,都需要把基础打牢。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就个人来说,在年轻的时候、学生时代少上课、少读书、少做作业,有更多的时间去搞实践、搞调查、写文章,当时可能会显得颇有成果,但耽误的可能是一辈子更大的成就。就整个民族来说,如果用一种忽视基础课的思路来指导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其结果可能是耽误一、两代人。美国的经济学界在世界上无论从人数还是成果质量可能来说目前被公认为处在领先地位,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基础课教学的重视。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经济学理论所分析的是整个经济系统内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各领域内具体操作技巧的理论基础,所以不仅以经济学研究为职业前景的人应该学好,其他有关领域内以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为职业前景的学生也应首先学好,缺了这一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就会缺乏坚实的基础,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技巧也难以融会贯通。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其实是美国大学公共课的教科书——不是经济系、管理学院学生的公共课教科书,而是整个大学文理工科全体学生的公共课教科书。他们要求每一名大学生具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就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关系来说,许多人一生可能只有在学校的几年有机会读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许多理论是需要甚至只能在课堂上由老师传授的,或者说,“自学的成本”会大得多)。而实践性知识今后还会有很长的时间在实践中逐步学。有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训练,再学实践性知识也容易很多。失去了学习理论、打基础的机会,今后可能很难再提得很高。早早地让大家去学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对下代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
说在前面的话
•从樊纲的一篇文章谈经济学的学习
•(续)基础知识重要,但有时并不“显眼”。这也像蒋光远老师的为人一样,自己并不“显眼”,但为人师表、传授知识,使他人受益无穷。
樊纲其人
•樊纲,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1985至1987年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
1991年获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1992年至1993年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92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3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樊纲其人
•除受政府委托进行研究并就各种经济政策问题向政府各部门、各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建议并在国内担任多种社会职务之外,近年来被世界银行、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多篇。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论点经常被国内报刊杂志电视传媒以及CNN,New
York Time,Financial
Time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te,Wall
Street Journal,BBC等重要国际报刊、电台、电视台所引用。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
–
自由物品:无需努力即可获得,数量无限
–
经济物品:须付代价方可得到,数量有限
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
稀缺性带来选择(Choose
)
问题
–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Economics)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的最大收益。
人们总是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方案。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
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就是所谓经济体制问题。
Ø
自给经济
Ø
计划经济
Ø
市场经济
Ø
混合经济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
产品的供求如何决定其产销量和价格
–
生产要素的供求如何决定其产销量和价格
主要内容:
–
价格理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分析。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国民收入、就业量、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息率、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要分析的根本问题:
–经济资源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或就业量
–商品、货币市场如何决定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
–国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波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
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
–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客观
•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 )
–
考察应该是什么;主观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个量分析(Individual
Analysis)
–微观经济学采用
•
总量分析(Aggregate
Analysis )
–
宏观经济学采用
•
边际增量分析(Marginal
Adding Analysis )
–△
因变量
/
△
自变量(d
因变量
/ d
自变量
)
1.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
–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
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 )
–
经济模型外部的因素决定的变量
•
存量(Stock
)
–
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如:国民财富
•
流量(Flow
)
–
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如:国民收入
1.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
–假定市场间不相互发生影响
•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将整个经济视为一个整体,市场间相互发生影响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
–只考察任一时点上的均衡状态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对经济现象有关变量的一次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对经济现象的连续过程进行分析
1.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
–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可以有叙述法、代数法、几何法。
•
理性人(Rational
Man )
假定
–
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理智的,不会感情用事。
–
利益最大化,既定目标最优化
第二章
需求、供给
与均衡价格
黄敏
第一节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2.1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Demand)
–
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
而且能够
购买的数量。
•个人需求
•市场需求
•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
–
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的曲线。
2.1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2.1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规律(Law
of Demand)
–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反向的依存关系。
•即:P↑=>D↓;P↓
=> D↑
•
需求规律一定成立吗?
–
吉芬商品(Giffen
Goods )
•
注:吉芬商品属于低档品
–
炫耀性消费品
2.1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
•替代效应(Substitute
Effect)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消费者的偏好
–消费者的收入
•正常商品(Normal
Goods)
•劣等商品(Inferior
Goods)
–其他商品价格
•互替商品(Substitute
Goods)
•互补商品(Complementary
Goods)
–对未来的预期
2.1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
2.1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
–
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
既定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
•
需求的变动
–
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
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2.1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2.1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2.2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Supply)
–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商品的数量。
•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 )
–
表示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的曲线。
2.2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2.2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规律(Law
of Supply)
–
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
•
即:P↑=>
S↑
;
P↓=>
S↓
•供给规律的例外:
–技术发展、规模经营导致成本锐减
–劳动力的供给
2.2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影响供给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生产要素的价格
–其他商品的价格
–对未来的预期
•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
2.2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
–
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
既定供给曲线上的点的移动。
•
供给的变动
–
商品本身价格既定时,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
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2.2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2.2
供给和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
均衡产量(Equilibrium
Quantity )
–
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
供给不变,需求变动
•D↑=>
P↑;Q↑
•D↓=>
P↓;Q↓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
需求不变,供给变动
•S↑=>
P↓
;Q↑
•S↓=>
P↑
;Q↓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供给、需求同时变动
•S↑+
D↑=>
Q↑
;
P
?
•S↓+
D↓=>
Q↓
;
P
?
•S↑+
D↓=>
P ↓
;
Q?
•S↓+
D↑=>
P ↑
;
Q?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供给、需求同时变动
•
黄敏助记图
2.3
均衡价格
•供求规律
–
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
–
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2.3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1)
–
支持价格
•
政府为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支持价格导致产品过剩:政府或收购过剩商品,或限制该商品生产。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2)
–
限制价格
•
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限制价格造成短缺,容易出现抢购或黑市交易。政府此时通常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3)
–
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从量税&
从价税:从量税根据商品销售数量征税;从价税根据商品销售收入征税。
–对厂商征税,供给曲线左移;
–对消费者征税,需求曲线左移。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3)
–
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税收负担
–政府征收的税额由厂商和消费者共同负担:
»曲线相对陡峭的一方(供给曲线对应厂商;需求曲线对应消费者)承担较大份额的税负。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2.3
均衡价格
第四节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弹性(Elasticity)
–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用两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之比表示。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弧弹性
–点弹性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别
–| Ed | = 0:完全无弹性
•价格再怎样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火葬、特效药)
–| Ed | =
∞:弹性无穷大
•在既定价格上,需求量无限;一旦高于该价格,需求量为0。
–| Ed | = 1:单元弹性
•需求量与价格按同一比率变动
–| Ed | < 1:缺乏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生活必需品)
–| Ed | > 1:富有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奢侈品)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
•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
–
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
•
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大
–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
用途越广,需求弹性越大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
–
总收益(Total
Revenue ):TR
= P ∙
Q
•商品富有需求弹性:P↓=>
TR↑;P
↑=>
TR↓
•商品缺乏需求弹性:P↑=>
TR↑;P
↓=>
TR↓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需求的价格弹性影响销售总收益的实例
–
谷贱伤农
•丰收
=>
谷物供给↑
=>
谷物价格↓(供给增加,需求不变)
•谷物需求缺乏弹性
=>
降低的价格并没有带来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
总收益↓:农民收入反而减少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需求的收入弹性
–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Em > 0:正常品
–Em > 1:奢侈品
–0 < Em < 1:必需品
•Em < 0:劣等品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需求的交叉弹性
–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Exy > 0:互替品
–Py↑=>
Qy↓=>
Qx↑(互替品)
•Exy < 0:互补品
–Py↑=>
Qy↓=>
Qx↓(互补品)
•Exy = 0:相互独立商品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供给的价格弹性
–
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供给弹性的弧弹性公式
•
供给弹性的点弹性公式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供给弹性的类别
–Es = 0:完全无弹性
•价格再怎样变动,供给量都不会变动(土地、文物)
–Es =
∞:弹性无穷大
•在既定价格上,供给量无限(商品严重过剩时)
–Es = 1:单元弹性
•供给量与价格按同一比率变动
–Es < 1:缺乏弹性
•供给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供给曲线与横轴相交)
–Es > 1:富有弹性
•供给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供给曲线与纵轴相交)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生产的难易程度
•容易生产的产品,供给弹性大
–生产规模和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生产规模大、调整周期长,供给弹性小
–成本的变化
•单位成本变化小,供给弹性大
2.4
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
•弹性理论与经济决策
–需求弹性的运用
–收入弹性的运用
–交叉弹性的运用
–供给弹性的运用
第五节
蛛网模型
2.5
蛛网模型
•蛛网模型(Cobweb
Model)
–
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带来影响,进而产生均衡变动。
•
产品的特点:
–不易储存,需尽快出售
–市场信息不灵通:
»本期供给量由上期价格决定;当期需求量由当期价格决定
2.5
蛛网模型
•蛛网模型的形式
–
封闭式蛛网模型
•Es = Ed
–
收敛式蛛网模型
•Es < Ed
–
发散式蛛网模型
•Es > Ed
2.5
蛛网模型
2.5
蛛网模型
2.5
蛛网模型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黄敏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3.1
基数效用论
•效用(Utility)
–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
•
基数效用
–
可用基数1
、2
、3……
等具体数字来衡量的效用。
3.1
基数效用论
•总效用(Total
Utility)
–
消费若干数量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效用的加总。
•TU
=
∑Uxi
•
平均效用(Average
Utility )
–
消费若干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时,平均每单位商品或劳务可提供的效用。
•AU =
TU / X
3.1
基数效用论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
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的变化。
3.1
基数效用论
3.1
基数效用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后成为负值。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生理或心理因素
–物品多样性用途按重要程度排序
3.1
基数效用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
–“
钻石与水”
悖论
–
收入应向穷人转移支付
3.1
基数效用论
•消费者均衡——所得分配
–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要使购买各种物品的总效用达到极大,消费者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必须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
–注:
•λ表示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其在一定时期内对消费者来说是稳定不变的;
•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并不是指消费者的欲望得到完全满足,而是指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得到了能够得到的最大效用。
3.1
基数效用论
•需求规律的边际效用说明
–
边际效用递减
=> 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
买的越多
=> 边际效用越小
=> 愿意支付的单位货币越少
=> 价格越低
=>
需求曲线右下倾斜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
–效用可以排序,但无法度量。
•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
基数效用理论的核心:边际效用
–
序数效用理论的核心:无差异曲线
3.2
序数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
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
•
无差异指的是效用的无差异。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
为保持同等效用水平,消费者增加1
单位X
物品就必须放弃的Y
物品的数量。
•无差异曲线上总效用不改变,因此:
3.2
序数效用论
•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
–
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上点的斜率
3.2
序数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
右下倾斜,凸向原点
•边际替代率递减
–
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3.2
序数效用论
•预算线(Budget
Line)
–
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不同商品之组合。
•M=PX
∙
X + PY ∙
Y
–纵轴截距:M
/ PY
–横轴截距:M
/ PX
–预算线斜率:-PX
/ PY
•预算线是在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的消费可能性曲线。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双重预算线
–
受收入和时间双重约束的预算线。
3.2
序数效用论
•消费者均衡
–
消费者如何使有限的收入取得最大的效用或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
只有当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时,才达到消费者均衡。
–预算线斜率:−
PX / PY
–无差异曲线斜率:MRSXY
= −
dY / dX = MUX /MUY
–消费者均衡:
»PX / PY = MUX
/MUY 或
MUX / PX = MUY /
PY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再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核心为边际效用,当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时,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
–序数效用论:核心为无差异曲线,当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时,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结论完全一致。
3.2
序数效用论
•收入变动与消费需求
–
收入—
消费线
•
当商品价格不变而收入变动时,预算线发生平移,与无差异曲线簇相切,切点的轨迹形成收入—
消费线。
–
恩格尔曲线
•
表示消费者收入和某一商品的购买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与收入的比率。
–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增加,食品支出占比下降,住宅、穿着支出占比基本不变,其他支出占比上升。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价格变动与消费需求
–价格—消费线
•商品X的价格变动,引起预算线转动,与无差异曲线簇相切,切点的轨迹形成价格—消费线。
–需求曲线
•描述消费者需求量和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替代效应
–X商品价格下降,首先意味着X商品相对便宜,对X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即X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用多消费X商品替代原先对Y商品的消费)。
•
收入效应
–X
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引起对X
商品的需求发生改变(正常品收入效应为正;劣等品、吉芬商品收入效应为负)。
3.2
序数效用论
•价格下降的总效应
–
正常品
•
总效应(+
)=
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
)
–
劣等品
•
总效应(+
)=
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
)
–
吉芬商品
•
总效应(−
)=
替代效应(+
)+
收入效应(−
−
)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3.2
序数效用论
第三节
不确定情况下消费者行为
3.3
不确定情况下消费者行为
•预期效用函数
–E{U[p、(1−p)
,W1
、W2]}=
pU(W1)+(1−p)U(W2)
•期望效用
–
消费者在不确定情况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期望值效用
–
消费者在不确定情况下所拥有的财富的加权平均数的效用。
•期望值
–消费者在不确定情况下所拥有的财富的加权平均数。
3.3
不确定情况下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对风险的偏好
–风险规避
•期望效用
<
期望值效用
–风险爱好
•期望效用
>
期望值效用
–风险中立
•期望效用
=
期望值效用
3.3
不确定情况下消费者行为
3.3
不确定情况下消费者行为
3.3
不确定情况下消费者行为
3.3
不确定情况下消费者行为
•风险升水
–
一笔完全确定的收入转化为两笔不确定的收入时消费者由于面临风险而付出的代价。
第四章
企业和生产理论
黄敏
第一节
企业及其目标
4.1
企业及其目标
•企业(Firm)
–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经营性组织。
•
为什么会有企业?
–
分工,专业化生产带来高效率
–
规模经济
–
交易活动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
4.1
企业及其目标
•企业的形式
–
业主制
–
合伙制
–
公司制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内部人控制
•
企业经营目标
–
利润极大化
第二节
生产函数
4.2
生产函数
•生产
–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
•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
–
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
劳动
•
土地
•
资本
•
企业家才能
4.2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
(Production
Function)
–
产品产出量与为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要素量之间的关系。
–Q = f (x1
,x2
,∙∙∙
,xn)
•
生产函数与一定的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相对应。
4.2
生产函数
•技术系数(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
–产品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要素之间的配合比例。
•固定技术系数: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
•可变技术系数:可变比例的生产函数
•齐次生产函数
–线性齐次生产函数:
n=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α+β=1)
4.2
生产函数
•短期和长期
–
短期:厂商来不及调整生产规模的时间跨度。
•
只有一部分生产要素(劳动、原材料)可变。
–
长期:厂商可以调整生产规模的时间跨度。
•
一切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等)均可变。
•短期生产函数
–Q = f (L)
•长期生产函数
–Q = f (L,K)
第三节
短期生产函数
4.3
短期生产函数
•总产量(Total
Product)
–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后,所得到的产出量总和。
•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
–
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
•AP = TP / x
•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
–
增加或减少1
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
•MP =
△TP
/△x
4.3
短期生产函数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4.3
短期生产函数
4.3
短期生产函数
4.3
短期生产函数
•劳动投入各区间各产量的变化:
–0 < L < 4
•TPL
递增↑
;MPL↑
;APL↑
–4 < L < 6
•TPL
趋缓↑
;MPL↓
;APL↑
–6 < L < 9
•TPL
趋缓↑
;MPL↓
;APL↓
–L > 9
•TPL↓
;MPL
< 0 ;APL↓
4.3
短期生产函数
•总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MPL = dQ / dL
•0 < L < 4
–TPL
上凹(一阶导数>0
;二阶导数>0
);MPL增加
•L =
4
–TPL
拐点;MPL极大
•4 < L < 9
–TPL
上凸(一阶导数>0
;二阶导数<0
);MPL下降
•L =
9
–TPL极大
;MPL
=
0
•L > 9
–TPL下降
(一阶导数<0
) ;MPL
< 0
4.3
短期生产函数
•总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
–APL = Q / L
•0 < L < 6
–TPL增加;APL增加
•L
=
6
–APL极大
•L > 6
–TPL先增后降
;APL
下降
4.3
短期生产函数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APL = Q / L ;MPL
= dQ / dL
•0 < L < 6
–MPL > APL
•L
=
6
–MPL = APL;APL极大
•L > 6
–MPL < APL
4.3
短期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之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即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成立的前提条件:
–技术系数可变
–技术水平不变
–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
4.3
短期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投入区域
–
第I
区域:平均收益递增阶段
•L
的增加,带来MP↑>
AP↑;和L相比,K投入太多。增加L可更充分利用K。
–第II区域:平均收益递减阶段(经济区域)
•L
的增加,带来MP↓>
0,TP仍递增;但MP
< AP,
AP已下降。
•理性厂商的生产区域。但投入多少,生产多少,还取决于成本函数。
–
第III
区域:负边际收益阶段
•L
的增加,带来MP
< 0 ,TP
递减;减少L
,
反而可增加TP
。和K相比,L投入太多。
4.3
短期生产函数
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
4.4
长期生产函数
•等产量曲线(Isoquant
Curve)
–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
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MRTS
)
–
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
•
边际技术替代率为等产量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
•MRTSLK
=△K/△L
=MPL/MPK
4.4
长期生产函数
4.4
长期生产函数
•等产量曲线的性质
–
某一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图中,有无数等产量线,且不相交;
–
等产量曲线上点的斜率即该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
,
其值递减;
–
等产量曲线通常凸向原点。
4.4
长期生产函数
•特殊形状的等产量曲线
–
要素不可替代的等产量曲线
•
直角折线
–
要素完全替代的等产量曲线
•
右下倾斜的直线
4.4
长期生产函数
4.4
长期生产函数
•等成本线(Isocost
Curve)
–
生产要素价格一定时,花费一定的总成本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轨迹。
•C = PL∙L
+ PK∙K
–等成本线斜率为PL
/ PK
4.4
长期生产函数
4.4
长期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组合
–成本一定,产量最大的均衡
–产量一定,成本最小的均衡
4.4
长期生产函数
4.4
长期生产函数
4.4
长期生产函数
•扩展线(Expansion
Path)
–代表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优投入组合点的轨迹。
4.4
长期生产函数
第五节
规模报酬
4.5
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Return
to Scale)
–
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时,生产规模变动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规模报酬递增
–生产专业化提高
–生产要素不可分性
–管理合理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报酬递减
–管理效率下降
4.5
规模报酬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下降。
•
规模不经济
–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平均成本增加。
4.5
规模报酬
•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
–
利用相同设备或相关联的生产要素生产多种产品时形成的经济。
第五章
成本理论
黄敏
第一节
成本和成本函数
5.1
成本和成本函数
•成本(Cost)
–厂商为了得到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所付出的代价。
•
显性成本与隐含成本
–
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 )
•
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所花费的货币支出。
–会计成本
–
隐含成本(Implicit
Cost )
•
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所花费的成本。
–使用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
5.1
成本和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
–产品数量与相应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
第二节
短期成本
5.2
短期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
–购买不变要素的费用支出。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
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 )
–
购买可变要素的费用支出。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
•
总成本(Total
Cost )
–
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
5.2
短期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
–AFC = FC / Q
•
平均变动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
– AVC = VC / Q
•
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
–AC = TC / Q = AFC + AVC
•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MC = dTC / dQ
5.2
短期成本
5.2
短期成本
5.2
短期成本
5.2
短期成本
•VC、FC、TC的形状及关系
–VC
曲线
•
从原点出发,先递减增长,到达拐点(B点)之后转而递增增长。
–FC
曲线
•
与产量无关,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TC
(VC+FC
)
曲线
•VC
上移FC
的距离,先递减增长,再递增增长,拐点为A点,在B点垂直上方。
5.2
短期成本
•AVC、AC、MC、AFC的由来
–AVC
与VC
•
原点与VC
曲线上点的连线的斜率就是AVC
。
–AC
与TC
•
原点与TC
曲线上点的连线的斜率就是AC
。
–MC
与TC
(VC
)
•TC
(VC
)
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MC
。
–AFC
与FC
•
固定不变的FC
随产量的增加,其与产量的比值越来越小,即为AFC
。
5.2
短期成本
•AVC、AC、MC、AFC的形状
–AVC、AC、MC都呈U形;
–AFC向右下方倾斜,无穷趋近横轴。
•AVC
、AC
、MC
、AFC
的关系
–MC
上升阶段先后与AVC
、AC
最低点相交;
–AC
、AVC
随产量的增加而趋向接近;
–AC
、AVC
间的垂直距离就是AFC
。
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对偶性
•总产量曲线(TPL)与总成本曲线(TC)
–TPL先递增增长再递减增长,对应TC先递减增长再递增增长。
•平均产量曲线(APL)与平均成本曲线(AC)
–APL
先增后减,对应AC
先减后增;APL
最高点对应AC
最低点。
•边际产量曲线(MPL)与边际成本曲线(MC)
–MPL
先增后减,对应MC
先减后增;MPL
最高点对应MC
最低点。
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对偶性
第三节
长期成本
5.3
长期成本
•短期决策与长期决策
–
短期决策
•
寻求最优产出率: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K
不变),确定可变要素(L
)
的投入数量或组合比例,以获得最低平均成本。
–
长期决策
•
在所有生产要素(K
、L
)
都可变的条件下,寻求最佳生产规模来生产事先计划的产量。一旦规模选定,其产量决策又转化为短期决策。
–
厂商的经营决策在短期,战略规划在长期;长期规划决定了所对应的特定短期中的运行状况。
5.3
长期成本
•长期总成本(Long-run
Total Cost,LTC)
–厂商在长期生产特定产量所花费的成本总量。它由产量水平和工厂规模决定。
•LTC
与STC
的联系
–LTC
是STC
的包络线,两者形状相同;
–LTC
与STC
相切但不相交。
•LTC
与STC
的区别
–LTC
从原点出发;STC
起始于原点之上。
–LTC
形状由规模报酬
先递增后递减决定;STC
形状由可变要素边际收益率
先递增后递减决定。
5.3
长期成本
5.3
长期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Long-run
Average Cost,LAC)
–每单位产品的长期成本:LAC
= LTC / Q
•LAC与SAC的联系
–LAC是SAC的包络线,都呈U形;
–LAC与SAC相切但不相交,切点和对应的LTC与STC的切点处于同一垂线上;
–当且仅当LAC处于最低点,唯一对应的SAC也在最低点与其相切。
•LAC与SAC的区别
–LAC最低点:最佳工厂规模;SAC最低点:最优产出率
–LAC呈U形由规模报酬决定;SAC呈U形由可变要素边际收益率先递增后递减决定。
5.3
长期成本
5.3
长期成本
•LAC下降的原因
–规模报酬递增;
–通过“干中学”提高效率。
•LAC
的不同形状
–U
形:最佳工厂规模唯一;竞争的最终结局是垄断。
–L
形:产量达到某一点后,规模报酬不变,该点后的产量都是最佳工厂规模。
–
锅底形:在某两点之间的产量水平都可实现最佳工厂规模。
5.3
长期成本
5.3
长期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ong-run
Marginal Cost,LMC)
–每增加一单位产量LTC的增量:LMC
= dLTC/dQ
•LMC与LAC
–LMC
交LAC
于LAC
的最低点。
–
在LAC
最低点,LAC
、LMC
、SAC
、SMC
四线交于一点。
5.3
长期成本
第六章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黄敏
厂商的产量决策
第一节
有关厂商行为的几个概念
6.1
有关厂商行为的几个概念
•市场(Market)
–一种商品或服务买卖的场所。
•
市场结构的类型
–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 )
–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
–
寡头垄断(Oligopoly
)
–
完全垄断(Monopoly
)
6.1
有关厂商行为的几个概念
6.1
有关厂商行为的几个概念
•厂商(Firm)
–根据一定目标(利润最大化)为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独立经营单位。
•
行业(Industry
)
–
又称产业,制造或提供同一或类似产品或服务的厂商的集合。
6.1
有关厂商行为的几个概念
•厂商收益
厂商销售产品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
总收益(Total
Revenue ,TR
)
•TR
=P∙Q
–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AR)
•AR=TR/Q=P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MR)
•MR=△TR/△Q=dTR/dQ
6.1
有关厂商行为的几个概念
•利润
–总收益-总成本:
Л=TR-TC
–经济学中的利润指经济利润(超额利润)。
•
几个利润概念的区分
–
会计利润:销售总收益-会计成本(外显成本)
–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销售总收益-经济成本(经济成本=外显成本+隐含成本)
–
正常利润(隐含成本):经济成本-会计成本
6.1
有关厂商行为的几个概念
•利润最大化
–MR=MC
完全竞争市场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6.2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完全竞争市场
–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
•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
大量的买主和卖主:P
既定;
–
产品同质:单个厂商无法提价;
–
要素自由流动:厂商进出自由;
–
信息充分:不会有高价购买或低价出售。
6.2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
完全竞争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面临的是水平的需求曲线。
d
=P
=AR
=MR
•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
该行业所有厂商的需求曲线之和,向右下倾斜。
6.2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6.2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瞬时(交易期、市场期)
–时间短到每个厂商和全行业都无法调整自己的产销量。厂商和行业的供给量都是固定的。
•
瞬时均衡
–
供给曲线单独决定均衡产量;需求曲线单独决定均衡价格。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短期
–厂商只来得及变动可变成本,但来不及调整固定成本的时期。
•
厂商短期均衡
–P =
MC
(
因在完全竞争情况下,MR
=P
)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时的盈利状况
–P>AC
:
Л>0
盈利
–P=AC
:
Л=0
利润为零
–P<AC
:
Л<0
亏损
•AVC<P<AC
:
亏损但会继续生产,因可收回全部VC
及部分FC
•P<AVC
:
亏损并停产,因连VC
都无法得到全部补偿
–P=AVC:短期停产点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
–
厂商位于AVC
曲线最低点以上部分的MC
曲线。
•
供给曲线上每一点均为对应市场价格的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的产量点,即均衡产量点。
•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
所有厂商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叠加。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6.3
完全竞争市场的瞬时均衡和短期均衡
第四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6.4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长期
–既指厂商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生产规模的时期,又指厂商有时间进入或退出行业的时期。
•行业的长期调整方式
–行业中厂商数量的变动
•有经济利润=>新厂商进入=>行业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经济利润消失
•存在亏损=>老厂商退出=>行业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亏损消失
–原有厂商经营规模的变动
•扩大规模=>成本降低=>获得经济利润=>其他厂商跟进=>行业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经济利润消失=>规模不再变动
6.4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
通过厂商数量及经营规模的调整,达到既无经济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
•P=LAC
6.4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6.4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
–
完全竞争市场上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产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因此行业产量变动带来的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动情况(外部经济情况、要素价格变动)决定行业长期供给曲线的形状。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
•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水平线
6.4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完全垄断市场
第五节
完全垄断市场概述
6.5
完全垄断市场概述
•完全垄断的特点
–产品只由一家企业供给,企业就是行业
–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
–垄断企业可在不同销售条件下实行差别价格
•
完全垄断的条件
–
将其他企业排斥在行业外
•规模经济形成自然垄断
•控制稀缺资源
•拥有专卖权形成政府垄断或私人垄断
6.5
完全垄断市场概述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
–即行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
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曲线
–AR
=P
,
就是其需求曲线
•
完全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
–MR
=dTR/dQ
,
向右下倾斜且位于需求曲线下方
6.5
完全垄断市场概述
•完全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
6.5
完全垄断市场概述
第六节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完全垄断厂商的均衡决定
–
按MR=MC
确定产量
–
根据需求曲线确定该产量对应的价格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完全垄断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之处:
–
垄断企业总在需求弹性大于1
处生产
–
垄断企业控制市场和价格,有能力并会让P>AC
,
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
垄断企业具垄断势力
•
垄断势力(Monopoly
Power ):P
-MC
–市场的需求弹性越小,垄断企业的垄断势力越大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
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
(完全价格歧视)
–垄断者对每一个消费者所购买的每一单位的产品分别定价。
•二级价格歧视(多重定价)
–对给定的消费者,依据其购买量的多少来确定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市场分割)
–进行市场分割,对不同团体的顾客收取不同的价格。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三级价格歧视
–
实现市场分割的条件
•
垄断者能够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部分有效分割
•
各子市场或消费团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
–
如何进行价格歧视
•
均衡条件:MC
(Q
)=MR1
(Q1
)=MR2
(Q2
)
–需求弹性大的市场定价较低,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定价较高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6.6
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竞争:
•价格低,产量大
–垄断:
•价格高,产量小
•但: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有利于技术进步
第七章
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黄敏
第一节
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7.1
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
存在产品差别(Product
Differentiation )
•
内在品质不同
•
外观形象不同
•
经济空间不同
•
推销方式不同
–
进出行业较易,厂商数目较多
–
厂商对产品价格略有影响力
7.1
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垄断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
–
垄断竞争厂商面临向右下倾斜但较完全垄断厂商平坦的需求曲线。
•按MR=MC确定产量
•根据需求曲线确定该产量对应的价格
–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可能获得超额利润、无超额利润或亏损
–但在长期只会无超额利润,且产量水平在AC最低点左边。
7.1
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7.1
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7.1
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7.1
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7.1
垄断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非价格竞争
–
垄断竞争厂商产品间有一定替代性,使厂商更着重于非价格竞争。
•产品变异
–变换产品的颜色、款式、质地、做工和附带服务等以形成产品差别
•推销活动
–广告
第二节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
厂商数极少,新厂商进入行业较困难
–
产品既可同质,也可存在差别
–
厂商之间互相依存
–
厂商行为具有不确定性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
描述只有两个寡头厂商时的市场均衡
–
前提假定:
•市场上只有两寡头厂商,生产同一种同质产品
•每一厂商在决定自己的产出时都把对方的产出视为既定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模型推导
: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伯特兰特模型(Bertrand
Model)
–
生产同质产品的两个厂商按边际成本来定价。
•
与古诺模型相比,价格更低、产量更高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斯威齐模型(Sweezy
Model)
–
价格刚性的寡头垄断市场:跟跌不跟涨
•
拐折的需求曲线(Kinked
Demand Curve )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卡特尔(Cartel)
–
寡头垄断厂商用公开或正式的方式进行勾结的形式。
•主要任务:
–为各成员厂商的产品规定统一价格
–在各成员厂商之间分配总产量
•定价原则:
–利润最大化:MR=MC
•组织特征:
–不稳定性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价格领导(Price
Leadership)
–
行业中一个或极少数几个大厂商变动价格,其他厂商随之跟进。
•晴雨表型价格领导
–价格领导者根据市场行情首先宣布反映整个行业成本和需求情况变化的价格,其他厂商则按这一价格对自己的价格进行调整。
•支配型价格领导
–价格领导者占市场容量较大,具有支配力量。
7.2
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成本加成定价法(Cost-plus
Pricing)
–
在估计的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赚头,据以确定价格。
•P=AC(1+r)
第三节
博弈论
7.3
博
弈
论
•博弈论(Game
Theory)
–
研究相互依存的厂商的决策行为。
7.3
博
弈
论
•占优策略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只有唯一的最优策略。
•占优策略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任何策略选择,其最优策略都是唯一的。
7.3
博
弈
论
•纳什(Nash)均衡
–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
•
只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给定的条件下,
其选择的策略最优。
7.3
博
弈
论
•囚徒困境
–
优势策略均衡
•不管其他人采取什么策略,每个博弈者都会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所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
第八章
要素价格
与收入分配
黄敏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生产要素
–
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从收入角度看,要素价格影响消费者的商品需求数量和需求结构。
•生产要素的价格又是生产者使用要素的成本。
–从成本角度看,要素价格影响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品种和数量,进而影响产品产量和价格水平。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生产要素的特点
–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 )
•受对产品的需求制约
–
联合需求(Joint
Demand )
•受其他要素价格制约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MPP)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又称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vity)。
•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其他要素不变,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随投入的增加最终将递减。
•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MRP)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产量带来的收益。
•MRP
=MPP∙MR
–若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则MR=P且不变;
–若产品市场属不完全竞争,则MR<P且递减。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MPP与MRP的关系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MFC)
–
增加一单位投入要素所增加的成本支出。
•若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MFC=P要素且不变;
•若要素市场属不完全竞争,MFC>P要素且递增;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厂商使用要素决策
–
边际收益产品(MRP
)=
边际要素成本(MFC
)
•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VMP=P要素
–VMP(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边际产品价值)=MPP×P产品
•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MRP=P要素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1、工资的决定
•劳动供给
劳动者在不同劳动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
–24小时=工作时间+闲暇时间
•
替代效应:
W↑=>工作吸引力↑=>工作时间↑(工作替代闲暇)
•
收入效应
W↑=>收入↑=>工作时间↓(能够多享受闲暇)
工资率低时,替代效应>收入效应,SL↑
工资率高时,替代效应<收入效应,SL↓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工资的决定
SL=DL
•
工资差异的原因
–
劳动质量不同(非补偿性工资差别)
–
非货币利益不同(补偿性工资差别)
–
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
歧视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2、利息率的决定
•资本供给
资本所有者在各个不同的利息率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资本数量。
–
利息率高
=> SK↑
•资本需求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预期利润率)=利息率
–
利息率高
=> DK↓
•利息率的决定
SK =DK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3、地租的决定
•土地的供给
–就一个国家(地区)而言,S土地固定不变;
–就一个行业而言,地租↑=>
S土地↑
•
土地的需求
–
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其为递减),
D土地
右下倾斜
•
地租的决定
S土地=D土地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级差地租
–农产品价格由劣等地生产成本决定,中等地和优等地的生产者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土地所有者的级差地租收入。
•
准地租
–
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
准地租=固定总成本+经济利润
•
经济租
–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中超过他所要求收入的余额部分。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8.2
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
•4、利润的决定
•超额利润的来源
–
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
–
利润是创新的结果
–
垄断
第三节
贫富差别
8.3
贫富差别
•贫富差别的衡量
–
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 )
–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
8.3
贫富差别
8.3
贫富差别
•收入不平等的原因
–劳动收入差别
–来自财产收入的不平等
•
平等和效率
–
平等和效率难以兼得,需要兼顾
•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兼顾平等
•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尽可能考虑平等
•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第九章
一般均衡
与福利经济学
黄敏
第一节
一般均衡
9.1
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追求整个经济体系的各种变量的总体均衡。一般均衡只是一种趋势。
•产品市场均衡
–考虑消费者收入因素的情况下,某产品供求变动,导致价格变动,从而影响其替代品及互补品价格。
•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均衡
–
要素市场变化=>
产品市场变化
–
某一要素市场变化=>
其他要素市场变化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
9.2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
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己境况变得更好的资源配置状态。
•
帕累托最优状态下已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
交换的一般均衡
–
生产的一般均衡
–
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9.2
帕累托最优
•艾奇沃斯盒形图(Edgeworth
Box)
–假定:两个消费者、两种产品、效用最大化;两个生产者、两种要素、利润最大化
•
交换的一般均衡
–交换契约线(Exchange
Contract Curve)
•交换双方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轨迹。(盒形图空间:产品总量)
9.2
帕累托最优
9.2
帕累托最优
•生产的一般均衡
–生产契约线(Production
Contract Curve)
•两种产品的等产量线的切点轨迹。(盒形图空间:要素总量)
生产契约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分配;也间接体现处于生产均衡状态是可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产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MRT)
9.2
帕累托最优
9.2
帕累托最优
9.2
帕累托最优
•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
生产要素的分配必须在生产契约线上,因而也在其转换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
消费只能在既定的产量组合范围内进行。
•MRTXY=MRSXY
–
含义:经济必须生产反映消费者偏好的产品组合。
9.2
帕累托最优
第三节
福利经济学
9.3
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皮古)
–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越大
–国民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经济福利越大
•
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
–
帕累托最优
9.3
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边际条件
–
交换的边际条件
•
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都相等
–
生产的边际条件
•
任意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任意两个生产者都相等,也即生产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相等
–
生产和交换的边际条件
•
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任意生产者的边际转换率。
9.3
福利经济学
•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第十章
微观经济政策
黄敏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
市场经济活动经常受到经济波动
影响,稀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垄断
阻碍要素自由流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外部性
无法由市场本身解决
–公共产品
无法由市场提供
–信息不完全
阻碍经济有效运行
–
社会的非市场目标
(如缩小贫富差距)无法由市场价格机制实现
第一节
垄断和反垄断政策
10.1
垄断和反垄断政策
•垄断造成效率损失
–与竞争性厂商相比,垄断厂商的产量低而价格高
–垄断厂商依仗垄断地位攫取高额利润,使改进技术和管理的动力大大下降
–垄断导致寻租行为
•反垄断政策
–反托拉斯法
•1890《谢尔曼法》(Sherman
Antitrust Act)
•1914《克莱顿法》(Clayton
Antitrust Act)
•1914《联邦贸易委员会法》(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1950《塞勒-凯弗维尔法》(Celler-Kefauver)
10.1
垄断和反垄断政策
•自然垄断
–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条件的作用,行业呈现出长期平均成本递减的特征。
•
对自然垄断的管制
–
边际成本定价:P=MC
•
缺点:企业亏损,需政府补贴
–
平均成本定价:P=AC
•
缺点:企业无动力降低成本
–
差别定价:高价补偿低价
10.1
垄断和反垄断政策
第二节
外部影响
10.2
外部影响
•外部性(Externality)
–
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
–私人收益
–社会收益
•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
–私人成本
–社会成本
10.2
外部影响
10.2
外部影响
•外部性的解决措施
–
税收/
补贴
–
内部化合并
–
确定所有权
•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
–无交易成本时,明确产权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三节
公共物品
10.3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
–
特点:
•
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某人对该物品的使用不会阻止他人的使用)
•
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消费增加时,成本不会随之增加)
–
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
消费者都想“
搭便车”
•
边际成本为零,不应当排斥其他消费者
10.3
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
–消费上具有排他性
–消费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
•
公共资源
–
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
–
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公地悲剧
第四节
不完全竞争
10.4
不完全信息
•信息不完全
–
信息不充分
•
经济活动主体不能充分了解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
信息不对称
•
经济交易双方对有关信息了解和掌握得不一样多。
•
信息不完全的原因
–
认识能力有限
–
掌握信息的成本太高
–
信息商品的特殊性(无法事先了解价值)
–
机会主义倾向(卖方故意隐瞒)
10.4
不完全信息
•信息不完全与市场失灵
–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
•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掌握私人信息的一方隐藏信息而导致交易另一方利益损害。逆向选择发生在合同订立之前。
–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
•
由隐藏行动造成的一些交易参与人行为变得不道德,损害其他交易人利益。道德风险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
–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内部人控制问题
10.4
不完全信息
•信息不完全的对策
–
信号显示
=>
针对逆向选择
•实行“三包”
•证书
政府保障
•声誉
–
制度设计
=>
针对道德风险
•共担损失
•激励相容(如股票期权)
•合同
第五节
公共选择
10.5
公共选择
•政府的经济职能
–关于效率方面的职能
–关于公平方面的职能
–稳定经济的职能
•
决策方式
–
公共选择
•不足之处:
–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
–寻租(Rent
Seeking)
10.5
公共选择
•官僚主义的弊端
–
政府的资源使用效率往往低于市场配置的效率。
•无产权约束,浪费不心疼
•有垄断特权
•没有盈利指标,办事不计成本
•难以监督
•容易产生“寻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