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北宋半枝梅
近日,位于安徽和县西南20公里的原南义乡丰山杜村的千年古树“半枝梅”,在阔别20多年后再度绽放,花形似蝶翩翩起舞,百米之外浓香沁人心扉,引来许多文人骚客驻足观赏。
半枝梅又名宋时梅,是一株近千年古老的梅树,高达丈余,枝呈铁色,花形似蝶,单瓣果梅,原先花色雪白如银,如今变成粉红。每到冬去春来,梅花怒放,香气馥郁。
据史书记载,半枝梅是北宋歌豪杜默所种。杜默是和县人,幼读经史,爱写诗文,因屡试不中,对官场渐生厌倦之情,终于挂冠归隐。杜默离开京师时,特购六株珍贵的玉蝶梅植在家乡,由于名梅难养,后来只活一株。平日无事,邀宴宾朋,饮酒赋诗,赏梅遣兴。杜默去世以后,这株梅花据传每年轮番开放,花开半树,因而得名“半枝梅”,似乎以此哀悼主人,从此远近闻名。古梅近旁有“梅豪亭”系清代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刘长城所筑,亭顶六角飞檐,上敷琉璃瓦片。随同知州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朱筠作《丰山梅豪亭记》,并刻石成碑。今亭、碑俱在,字迹依稀可辨。
令人遗憾的是,上世纪80年代,半枝梅“生病了”,虽经过“医治”保住了“性命”,但半枝梅从此变成了“植物人”,仅有“气息”,难觅花开。
“半枝梅”的传说
安徽和县丰山陇头上,有一棵古梅,抗寒斗暑,傲雪凌霜,历千年沧桑,岿然独存,被誉为神州一奇。每当冬末春初,嫣然盛开,花吐翠玉,香欺兰蕙。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争睹其奇绝风采。
丰山古梅,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名副其实为天下一奇。
她属稀有的玉蝶梅种,铁干虬枝,潦倒离披,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离,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千奇百怪,莫能名状;花形似蝶,色白如银,素雅清静,香气极重,世称“半枝梅”。据说这种梅天下总共只有三株半,这里就占了半枝。称她半枝梅,因为每年此花轮开半树。此外,民间还附有一段极富诗意、令人玩味的轶事。
明代大画家戴本孝,几乎每年都要到丰山龙头赏梅。一次兴起,挥毫写生,可怎么画也不满意,直至红日西沉,夜幕低垂,他仍在树下徘徊,凝神构思,迟迟不愿离去。说来奇怪,这是个大年初二的晚上,不知为什么,突然月亮从厚厚的云层中钻了出来,露出笑脸,把梅影投印在地上。此时疏影摇曳,暗香浮动,万花婆娑起舞,枝叶轻拂低吟,戴本孝急忙展纸泼墨,谁知刚画了半树,云翳剧涌,月亮又匆匆躲进云层。他只得手执半树梅稿,怏怏而归。不料此画却博得极高的声誉,世人说它别具一格,匠意天成。自此,“半枝梅”的雅号,便不胫而走,闻名全国了。
据史料记载,丰山半枝梅为北宋著名歌豪杜师雄亲手所植。杜师雄字默,和县人,幼读经史,博览群书,骨秀神聪,为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猛将将石介的得意门生。杜师雄生性疏狂豪放,倜傥不羁,敝屣功名利禄,耻于为五斗米折腰,为风骨高逸的狷介之士。杜师雄盛年辞官,挂冠归隐。离开京师前,他特意买了六株玉蝶梅,返乡后在宅边竹篱植下,精心护理,后来建造了一座规模可观的梅园。闲来无事,邀宴宾朋,对梅把盏,赏梅吟诗,大有王羲之当年兰亭雅集之胜。杜师雄曾缘此赋诗三首,其中第一首为《植梅》诗:“半亩花荫半亩田,宽适一角始周全;培根急取他山土,设槛须添杖上钱;浅筑墙头防过酒,大开竹径为留贤;不妨酒力兼诗思,好具藤床待昼眠”。这首诗洗练地记述了植梅建园的过程及梅园的设计思想,表现了一种陶渊明式的闲适恬淡怡然自得的乐趣。
花香传千里,梅奇阅人多。自宋迄今,名人雅士游赏古梅者,数不胜计,为古和州平添了一道道绚丽的人文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