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我国环保政策、问题及前景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我国环保政策、问题及前景

     我国环境保护历程
v     从1949年-1972年,我国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明确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但1966年之前,在实际工作中也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 。
v     1972年6月,我国派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从此把环境保护工作正式列入议程。
v     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国务院设立了环境保护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
v     1973年-1983年,是我国环保工作的起步时期。  
v     1981年以后,我国开始了排污收费
v     从1984年到1988年,是我国环保工作实现重要转变的时期。
v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v     198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第二次会议制定的大政方针具体化了,形成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1999年调整为谁污染谁付费)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体系和八项环境管理制度 。
v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努力实现传统发展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我国总结了环境保护工作20年来的经验,也吸取了国际社会的新经验,提出了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v     19967月我国召开了第4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编制出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同时出台的还有一系列保证措施。这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进入逐渐成熟的时期。
v        1999年国家环保局提出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先后出台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   
    政府环境保护政策及其目标
 
    一、环保政策的类型
     1.广义:与环境有关的政策,大致分为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技术政策。
     2.狭义:指政府为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以行政手段或市          场激励的方式,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政策,它只涉及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管理政策的相关内容。
    二、环保政策的目标
    目标: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到一种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环保政策追求的应该是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
    我国主要环境政策概述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有: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估、超标排污收费、环境保护责任城市综合评价监测系统、排污许可证、污染集中控制系统、污染限期治理、清洁生产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
    1.三同时制度.就是防止污染和其他配套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排污收费。1979年和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为排污收费确立了法律依据。
    3.排污许可证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的污染源在污染排放时必须具有许可证。
    4.环境保护责任制。它是赋予当地政府官员对于总体环境质量承担责任。
    5.城市环境质量评估。国家环保局对主要城市的环境质量每年进行一次评估,一共有20个指标,覆盖了空气、水、固体废物、噪音、绿化造林等内容。
    6.污染集中治理。通过集中治理措施增加治理污染的经济效率,集中治理是为了弥补单个污染源治理的不足而不是完全代替它。
    7.清洁生产。在1993年清洁生产作为一项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的政策被提出来。1996年国务院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应努力使用清洁技术。
    8. 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重点在三河——淮河、海河和运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个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即四川和广东省。
 
         “十五期间环保政策执行情况
 
     环境执法存在障碍。环境执法遇到了设自各方面的障碍,成为困扰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难点 。当前,由于我国在地方干部考核上侧重于经济指标,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竞相追逐的首要目标。为了增加本地财政收入,树立自己的政绩,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利用职权不适当的干预环境执法。  
     温家宝坦陈十五环指未达标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 。 
        “十五末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两控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均未达到预定目标,工业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均没有达到计划目标。
——荒漠化、水土流失控制未能达到计划目标。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7.4万平方公里,荒漠化仍呈加速扩展趋势,90%以上的天然草原在退化;沙尘暴灾害仍然高发,水土流失面积仍居高不下。
——生态功能区(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小区和生态示范区等)建设的数量目标超额完成,但质量问题凸显。
       目前我国已建成生态示范区82个,规划生态功能保护区31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194个,占陆地国土面积比例高达14.8%,已超过多数发达国家,但管理水平滞后,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现象严重。
      总之,十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和生态变化仍然呈现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变化没有计划快。面上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能力都不尽人意,而且与九五期间相比,十五期间环境恢复的势头出现停滞现象。
     几组让人警醒的数字
     全国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
     全国1000多万公顷农田污染
     全国500多座城市只有少数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全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的1/4
     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年排放量360亿吨,80%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泊
     全国地下水过度开采,水位持续下降
 
     公众最关注的环境问题
     全国公众最关心的、排在首位的环境问题是饮用水源污染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水源污染。在参加调查的410多万人中,有21%的公众(即873452人)最关心水源污染问题。全国公众关心的其它环境问题依次为:空气污染(18%)、生活垃圾污染(12%)、工业废物处置(8.8%)、植被破坏和沙漠化(7.6)、水资源短缺(7.4%)、噪声污染(7.3%)和汽车尾汽污染(6.5%)。此次调查还显示,97.2%的公众认为政府在制定环保规划和决策时需要听取公众的意见。
     (2005年4月20日、21日,调查问卷分别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等报纸及中华环境公众信息网和新浪网上正式发布。 )
 
    对十一五期间环境变化的态势预测
    ①总体环境质量仍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大。
      ——污染物排放量有可能大幅度的增加。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业还将占一定的比重,我国冶金、电力、有色、化工、水泥等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万元GDP水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随着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在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达标排放率等方面没有发生质的飞跃的情况下,工业三废排放总量仍可能增加。
    ②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环境有优先恢复的可能。 
    ③中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势头有可能减缓。 
   ④过去未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显现。仅举三种新污染物为例:一是大量新合成的化学物质可能成为人类带给自然的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品种更加多样和理化特征更加稳定的石油化工产品;二是PM10等细颗粒物污染问题会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更加严重;三是大量的产品类废弃物和废水、废气处理产生的污泥等非传统废弃物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急剧增加。
   
返回MBA自学教程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