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防止核扩散、推进核裁军进程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长期以来,为消除这把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作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出现了诸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等文本。可虽然如此,国际核裁军进程仍收效甚微。何也?
导致国际社会核裁军迟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方观点不尽相同。比如:2002年,俄美签署了《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也称《莫斯科条约》)。根据该条约,两国将在2012年12月31日前将各自的战略核弹头削减到1700枚至2200枚。但该条约并没有对削减下来的弹头作出明确规定。俄罗斯因为资金短缺和弹头老化,将削减下来的弹头予以销毁。美国则认为削减下来的洲际导弹可以用来发射卫星,完成非核任务,不必销毁,放进仓库就算削减了。俄方对此表示反对,认为美国储存起来的弹头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拿出来使用。所以从《莫斯科条约》生效起,双方就对执行情况存在分歧,也使得核裁军进展不大。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一方面是核裁军进展不大,另一方面则是核扩散呈愈演愈烈之势。世界著名战略研究机构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报告指出,截至2004年,世界上有核能力或潜在核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已达40多个,它们拥有的核能力足以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毁灭成千上万次。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还存在着使核材料落入恐怖分子或犯罪集团手中的危险。
核扩散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发展核能力乃至核武器的动机始终无法根本消除,“拥核自保”的危机意识加剧。自核武器问世以来,其毁灭性的杀伤力、巨大的军事威慑力、无可比拟的政治作用一直为许多国家所梦寐以求。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德森协会高级会员、曾在1985-1988年任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的威廉·E·奥多姆中将所说的:许多国家是因为觉得不安全才寻求核武器的。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防止核扩散、推进核裁军必须标本兼治,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实现各国的普遍安全,消除一些国家谋求和获取核武器的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核武库,美俄谈判削减核武库既是现实要求,也是理性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