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返回首页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马鞍山十二中,原为马鞍山市十七冶中学,在近40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学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创造过辉煌业绩,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我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近几年来,学校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及学校发展的需求,实施了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方案,努力提升办学水平。提出了“创新育人,育人创新”的行动口号。我认为: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离不开创新型教师。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什么是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创新就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显然,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新颖性。既不墨守成视,而是破旧布新,前所未有;二是独特性。即不同凡俗,别出心裁;三是价值性。即对人类、国家和社会或个人进步有重要意义。其中,薪颖性是创新的本质所在,没有“新意”,就无所谓创新。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新品质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走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教育。这种创新品质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有机统一体。

二、创新型教师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

“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要条件是要有创新型教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一个思想保守的教师无论如何是培养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也需要有创新型教师,一个对创新一窍不通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以身立教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必须把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放在首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创设民主宽松环境和氛围。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对创新型教师进行了界定,所谓创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有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吸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型教师的教学艺术之花常开不败就是因为有理论甘泉的滋润。二是善于转化。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往往是理论形态或技术形态的,它与教学之间有一段距离,创新型教师能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理论或技术学科化、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方法与策略。三是善于创新。创新型教师善于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推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怎样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1.强化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学习,树立整体素质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其次,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教师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行动和实践,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信息获取的欲望,要破除传统习惯模式,敢于质疑,敢于突破。这既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反映在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只有当教师具有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时,其才有可能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师生间教学互动、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人生经验、科学思维方法、创新人格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更有目的、更自觉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敏感性。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学会反思。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改革,使之更加合理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反思也就是悟性,常常反思、常常琢磨,怎样讲才能使学生听得更加明白?更有效果?遇到突发情况怎样处理?通过反思不断积累教学和实践经验。因为教材的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有些东西别人是无法教的,也无法帮的,靠自己反思、积累。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只有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经验的局限性并经过反思进行批判、调整和构建,才能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个人的教育哲学。

2. 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具有教育创造能力

从偏重于知识积累的传统教育到注重创造力形成的创新教育,势必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教育创造能力。这种教育创造能力是建立在具备厚实知识结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求教师:一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要具备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社会已发展到了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时代,教师不仅需要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如较好的语言、文字、手势等表达能力,加工筛选教育内容的能力,正确选择教学手段、方法的能力等,还要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并合理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合理运用、优化教学;三要加强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应具有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转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广播、书报等各种载体中去获得信息,并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为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和探讨,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提炼出以具有推广价值的理论精华为创新理论务实根基,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积极适应理论与实践创新和角色转换要求,以适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势。

3.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很多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胜过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学生更多的时候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讲者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要善于运用欣赏教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其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与否都应从正面引导。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对于学生的进步当众表扬,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效果中获得反馈信息,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提供条件让学生将创新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完善,从而形成新的方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学生的伙伴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想火花,及时给予支持。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地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教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提出的。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并在课程形态上提供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如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倡导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索取知识,并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总结学习得失,调节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因素。

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制度。科学的考试不仅不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激情。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如何做到科学命题?如何实施、组织考试,以及如何认识从考试中获得的反馈信息更好的促进教学和因材施教。为此,考试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应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检测,把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考试必须改变单一的笔试模式,把笔试、口试、操作性考试等多种考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第三,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有些课程,如思想政治类课程或选修课,可以实行开卷考试。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要创建创新特色学校,就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实践证明,创新能力强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备案序号:皖ICP备07007844号   联系本站   广告推广   网站地图   本站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