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中国创新能力被夸大
中国欧盟商会8月21日发布《创新迷途:
中国的专利政策与实践如何阻碍了创新的脚步》报告,称尽管中国专利数量增长迅速,但质量并未得到相应发展,高质量专利占比偏低,中国的整体实际创新能力被夸大。申请数量第一,尖端专利稀缺,欧盟商会认为中国创新能力被夸大。
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能力仍落后于众多发达国家。中国专利分别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的门槛最高,注册难度最大。与取样的欧盟国家相比,中国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较低,平均有效期较短,被引证数量较低。
报告称,中国国有企业在创新能力上并不具备优势。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近年来的专利申请中,约65%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远高于质量更高的发明专利。
报告对中国专利质量发展势头亦不乐观。报告预计,与2011年相比,2015年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将下降2%,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将上升5%。
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Dirk Moens)在同一天的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中国若想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实现经济再平衡,专利将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报告分析,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至今仍强劲有力,但是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创新能力,中国经济将会有所停滞,对中国和世界都将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中国政府对专利发展设定了一系列量化目标:《中国国家专利发展战略(2011-2020)》提出,截至2015年,每年专利申请量达200万件;国务院2011年发布的《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通知》提出,2015年战略新兴产业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应增长至2010年的三倍。
报告认为,中国提出的量化目标尽管雄心勃勃,但是过于注重量化可能无益于提升专利质量,甚至可能制约高质量专利的产生,导致低质量专利的开发和申请。报告建议,应设立确保专利质量的有效目标。
报告主要作者、中国欧盟商会知识产权工作组负责人之一濮东丹(Daniel Prud’homme)在回答财新记者提问时表示,在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工作组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多个省市的相关机构有多次接触,未来还将进一步展开讨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是在指责中国,中国不少官员已经意识到了提升专利现状的重要性。”
返回中国创新教育网
|